小爪水獺寶寶誕生 5倍的可愛
記者 何宜/報導
金門的歐亞水獺現在幾乎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除了歐亞水獺外,水獺還有其他不同的屬別,其中小爪水獺屬的「亞洲小爪水獺」也被IUCN歸類在近危物種,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了保育繁殖,7月時特別替園內的雌性小爪水獺「Nina」找伴侶,11月中時也順利產下5隻健康可愛的水獺寶寶!
這是台北動物園首度成功繁殖小爪水獺,而在花蓮海洋公園出生的Nina也是頭一次當媽媽。在2008年時,台北動物園將唯一的雄性小水獺「皮皮」送到花蓮海洋公園與那裡的4隻雌性小爪水獺相親,後來順利生下3隻寶寶。
而Nina正是在花蓮海洋公園出生,是當時台北動物園與海洋公園合作繁殖的個體。巧合的是,現在貼身照顧Nina親子的保育員鍾嘉能,當年正巧在花蓮海洋公園工作、Nina也是他一手帶大的,特別的際遇讓晉升為「阿公」的鍾嘉能也直呼:「都是緣分啊」!
7月份時台北動物園也特別引進2隻小爪水獺:5歲的雌性「Sandy」、和3歲的雄性「Hugo」,最後Nina也跟Hugo出雙入對,4個月後隨即傳出喜訊!
芳齡7歲的小爪水獺Nina在11月16日初產,一口氣生下5隻健康可愛的水獺寶寶,寶寶們平均體重100公克,健康狀況良好。Nina將水獺寶寶安置在保育員提供的大毛巾裡,彷彿讓牠們置身野外洞穴一般,能擁有既隱蔽、又安全的環境,有時水獺寶寶不小心從毛巾內滾出來,機警的Nina還會立刻將牠們叼回毛巾裡藏好。
剛出生的水獺寶寶雖然眼睛都還沒張開,對環境中的聲音及氣味卻已經相當敏感,因此除了水獺的保育員鍾嘉能,現階段會盡量減少人員進出,避免不熟悉的氣味增加Nina及寶寶們的緊張感。
雖然Nina是頭一次當媽媽,但母性強烈,與水獺寶寶幾乎寸步不離,即使肚子餓了,也會將魚叼回包裹寶寶的毛巾旁,吃完後,就馬上鑽回毛巾內照顧小水獺,連鍾嘉能都給新手媽媽Nina的表現打上99.9的高分。
由於小爪水獺的嗅覺、聽覺相當敏感,動物園提醒遊客路過小爪水獺的家時,請降低音量,以免驚嚇到正專心育幼的Nina和水獺寶寶們。
小爪水獺小檔案
分類:哺乳綱、食肉目、鼬鼠科、小爪水獺屬、小爪水獺
英名:Asian Small-Clawed Otter
學名:Aonyx cinerea
分布:南印度、南中國、東南亞、印尼、菲律賓
食物:蛙、蟹、貝類、魚、軟體動物
體型:體長40-63公分、體重2.7-5.4公斤
棲習地:溼地、河流、海岸等
繁殖:懷孕期60-64天,一窩1-6仔(通常1-2仔),幼仔80天日齡獨立
保育等級:Vulnerable易危物種,IUCN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
小爪水獺是所有水獺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完全長大也僅有3.5公斤重。不同於獨行性的歐亞水獺,小爪水獺通常以包括父母和子女的4-12隻家族成員為群體一起生活。小爪水獺是食肉目的動物,會用感覺敏銳的前腳在水裡找尋蝦蟹、魚和軟體動物來吃。和其他用嘴獵食的水獺不同,小爪水獺在陸地上活動的時間比其他水獺長,也會發出12種以上的聲音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