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蛇密技大公開 辨別毒蛇有訣竅
記者 黃靖雅/報導
台灣地處亞熱帶,即使到了冬天,都有蛇類入侵民宅的新聞;住在近郊的民眾到底該怎麼預防蛇類進入家中呢?另外,真的路遇蛇類,可別急著把牠打死!最重要的是先認清是不是毒蛇,或蛇類是否正處於警戒狀態。
「蛇的毒液是牠的生存武器,可不是用來嚇唬人工具」,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強調,人類不是蛇的食物,牠會出現在人的視線範圍內,僅顯現出人和蛇的生活區域有所重疊。住在近郊的民眾如果想防蛇,除了要避免居家環境潮溼雜亂,也可以利用蛇類喜歡沿著牆邊爬行的特性,順著牠的爬行路徑在中間佈下蝦籠,就可以比較安全的抓到蛇、帶去人煙較稀少的地方野放,用這種預防性質的方式抓蛇,蛇也比較不容易受傷。
老一輩常說,越鮮艷漂亮的蛇就越毒;蛇的頭都是三角形的,圓頭的蛇無毒,其實並非全然如此,例如雨傘節的頭就不是三角形。以體色的鮮豔度來區分也不準確,曾翌碩表示,有沒有充足的營養、年齡和脫皮前後,顏色都會有所不同。他特地舉了眼鏡蛇、赤尾鮐(赤尾青竹絲)、雨傘節、龜殼花為例,教你藉由一些小特徵,簡單的區分出這幾種台灣常見毒蛇,和跟牠們「撞臉」的無毒蛇間的差異。
赤尾鮐:
赤尾鮐和青蛇體型也相近,但青蛇無毒、個性也非常溫馴。赤尾鮐有著三角形的大頭,生活在低處,青蛇則屬樹棲性,頭的比例也較小,除了腹部外,通體碧綠;而赤尾鮐最明顯的特徵,要屬牠磚紅色的尾部,和身側明顯的白、紅線條。
眼鏡蛇:
眼鏡蛇準備攻擊時的特徵非常明確,應該沒有人會認錯,但是當眼鏡蛇沒有要攻擊時,極易跟斯文豪氏遊蛇混淆,不過斯文豪氏遊蛇體型小,僅約70公分長,不比眼鏡蛇動輒超過1公尺。
龜殼花:
龜殼花和大頭蛇極難分辨,龜殼花最明確的特徵是,整個頭的外觀由無數細小鱗片組成,大頭蛇則否。大頭蛇屬樹棲性,因此尾巴非常長;龜殼花蛇身較圓,且為夜行性。
雨傘節:
紅斑蛇常被老一輩的人認為是紅色的雨傘節,而且斷言牠比一般的雨傘節更毒,其實紅斑蛇雖然性情兇猛,卻完全沒有毒性,令人跌破眼鏡的是,雨傘節反而性情溫和的多!曾翌碩開玩笑地說,雨傘節應該是最害羞的毒蛇,當牠縮成一團、把頭塞到身體下面時,其實根本無法攻擊,如果民眾在野外遇見的雨傘節,剛好是縮成一團的狀態,切忌別急著把牠打死,只要繞道而行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