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奧客”斑腿樹蛙 學者憂誤殺!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外來物種入侵,嚴重威脅本土種,已是常見問題,例如入侵的斑腿樹蛙,已對台灣生態環境和本土蛙形成危害;而日前一則媒體報導「為了防治外來種斑腿樹蛙而誤殺本土蛙」,則讓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痛心,表示報導失真,有誤導民眾之虞,也形同扼殺本土原生種保育研究團隊的心血。

斑腿樹蛙幼蛙背上有縱紋、X或又形紋,變化大且有的不明顯。 楊懿如/提供

快速擴散的外來種「斑腿樹蛙」,於2006年在彰化田尾發現,從2012年開始族群監測與控制至今,因和原生種樹蛙競爭棲地,已威脅生物多樣性,造成原生種樹蛙生態失衡,但楊懿如強調「不鼓勵民眾自行移除!」。因為斑腿樹蛙和本土布氏樹蛙體型大小、顏色花紋極為相似,民眾自行移除容易誤殺。

在台灣,斑腿樹蛙分布於600公尺以下的菜園、果園、公園等人為環境。分析分布模式,發現和彰化田尾關係密切,當時民眾對外來種認知不足也無戒心,讓斑腿樹蛙隨著園藝植物擴散到其它地區;園藝特定區內的公路花園曾是田尾斑腿樹蛙密度最高地區,甚至有人通報在家樂福販售園藝植物的攤位也發現蹤跡。

左為布氏樹蛙,大腿內側有細網花紋;右為斑腿樹蛙,大腿內側的網紋花紋很粗,像黑底白點。 楊懿如/提供

楊懿如說明,與外來種斑腿樹蛙外型貌似雙胞胎的白頷樹蛙,現已改稱「布氏樹蛙」。兩者外型相似,但斑腿樹蛙的競爭力及適應力都更強,斑腿樹蛙的蝌蚪比布氏樹蛙較早孵化,而能優先佔領水域;斑腿樹蛙的蝌蚪也會捕食台灣原生種蛙類蝌蚪,導致台灣原生種蛙類無法順利繁衍下一代。入侵後,極易排擠台灣原生蛙類成為優勢種。

班腿樹蛙繁殖期為 2到11月,跨春夏兩季,北部是以4到9月為繁殖高峰期。新北市農業局鼓勵園藝業者自主檢查,發現卵泡附著植株就清除,以防止斑腿樹蛙擴散。

對此,楊懿如認為斑腿樹蛙和本土布氏樹蛙體型大小、顏色花紋極為相似,民眾自行移除容易誤殺,為避免誤殺加速本土原生種消失,一本初衷強調「不鼓勵自行移除!」。

斑腿樹蛙在靜水域旁的植物體上或草叢根部產黃褐色泡沫卵塊,八里有發現藍灰色的。楊懿如/提供

研究團隊也僅在部分地區,由專家指導才進行移除,絕大多數外來種斑腿樹蛙族群仍以監控為主而在移除過程中,若觀察到其他蛙類數量下降,也會暫緩移除動作,避免全部滅絕。「不能為了防治一種蛙而殃及其他物種生態,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觀念是不合理的。」楊懿如說。

楊懿如說,2010年在八里地區最早發現斑腿樹蛙的菜園,四周環境髒亂,到處積水,蚊蟲孳生,團隊也並未在此進行移除,僅調查監測。今年發現菜園主人改善了環境,清除積水,灌溉水桶加蓋,甚至養魚,不僅蚊蟲減少,斑腿樹蛙也不見了可喜的是同時調查到許多中國樹蟾、拉都希氏赤蛙等原生蛙類。

由此可知,不讓髒亂積水的菜園環境成為斑腿樹蛙繁殖場所,比移除重要。民眾「加強整理及改善環境,護台灣原生種,先觀察再通報」才是最佳處理方式。

清「蛙」大作戰

斑腿樹蛙vs.布氏樹蛙

 

斑腿樹蛙

˙體型細長5至7公分(吻較尖,身體修長)

˙背部褐色,有縱紋、X或又形紋,變化大,有的不明顯

˙大腿內側花紋網紋很粗像黑底白點

˙微弱「嘎嘎嘎」叫聲

˙繁殖期2至11月

˙晚上活動,白天躲樹上、灌叢或排水管

 

布氏樹蛙

˙體型細長5至7公分(吻較圓,身體較胖)

˙背部褐色,有4條縱紋或細點,花紋多樣,間雜或僅有一些斑點

˙大腿內側花紋是細網紋

˙連續急促響亮「搭搭搭」叫聲

˙繁殖期2至11月

˙晚上活動,白天躲稻田、石縫、草叢、樹枝

資料來源/楊懿如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