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往擱淺鯨豚頭上淋水 救援123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四面環海的台灣,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鯨豚擱淺海岸的旺季,然而觀念不夠正確的民眾,遇到擱淺鯨豚時雖一心想救援,卻往往幫倒忙,到底該如何救援這些遇難鯨豚呢? 海洋生物博物館第一任獸醫師、現為恆春鯨生動物醫院院長的錢興華,日前在鯨豚保育志工培訓研習課程中,傳授了救援擱淺鯨豚的基本原則。
錢興華強調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救援擱淺鯨豚不要不明就裡只想推牠們回海裡,因為根據死亡解剖報告,單隻擱淺的鯨豚98%以上是因「病」擱淺,而且多已在疾病末期。群聚性的鯨豚生病後,因體力耗弱跟不上團體,最終無法正常浮在海面換氣呼吸,用肺呼的鯨豚在海面掙扎換氣或嗆到海水時,求生本能就是上岸不要讓自己淹死,若再被岸上「好心人」不斷往海裡推,加上嗆入海水必死無疑。
錢興華以今年9月在墾丁南灣擱淺的熱帶斑海豚為例說明,在他趕到之前就已被推回海裡3次,結果他到現場不到20分鐘,海豚就因缺氧抽筋死亡。事後由影片中看到兩位救援者拉鯨豚尾巴,卻因身體太重讓頭泡在海水裡,推測是肺部嗆入海水死亡,因肺泡只有一層細胞,而海水是高張溶液,會溶解細胞導致死於急性肺水腫、肺出血。
通常可發現擱淺的鯨豚身上,有著流血傷口,讓救援者很緊張,錢興華表示,這些傷勢大都是擱淺過程造成的,是皮肉傷不會致命。而鯨豚皮下脂肪很厚,皮下組織空間幾乎是零,即使皮膚有穿透傷,脂肪層也會擋住,沒有擴散空間和惡化機會。所以除非是已嚴重感染化膿的傷口,才會造成危險的敗血症。
救援擱淺鯨豚時,一定要把牠們移到高潮線,避免漲潮造成危險,擱淺現場常見錯誤的救援動作----拿水桶往鯨豚頭上沖水,錢興華指出,這會嚇到從沒見過人類的鯨豚,如果牠們正好張開噴氣孔,不幸吸入海水,則一定死亡。
鯨豚後送醫療時,一定要避開造成緊迫的因素,因此將鯨豚送上浮動擔架,營造安靜、良好的醫療環境,不但方便獸醫團隊治療,也能讓從未見過人類的鯨豚在最低干擾下好好休息,達到真正的醫療照護功能。
錢興華指出,活體擱淺鯨豚的復健是保育工作中最具挑戰的事項,至今,台灣的擱淺鯨豚沒有一隻進行過真正的「復健」,每隻都是在治療中倉促野放;看似健康野放,卻未必是成功的救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面對稍縱即逝的生命,錢興華一直本著能救就盡力救的立場,但他也堅持在確定無法救活的情況下,最人道的做法就是給予安樂死,盡快結束牠們的痛苦,再進行體檢,查出真正擱淺原因,而唯有破除擱淺原因的猜測,才能達到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