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細作 動物總有出頭天
/ 麥志豪 (香港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
沒有抗爭,那有改變!是我很喜歡的一句口號,實在是激勵人心!搞社會運動,誰不想轟轟烈烈。講到「對抗不公義」,就總會膽拖「不再沉默,勇武抗爭」。以反狗肉節為例,衝上前線擋車搶狗救狗當然慷慨激昂,但救了一百隻,狗販又去搶去偷一百隻,而且年年如是,變本加厲,如此抗爭也看不出有什麼改變。 對著高牆鐵壁的政府,這種社會運動的模式雖然是逼於無奈的出路。但當連這個模式都屢遇挫敗,建制紋風不動,我們又要想想路不轉就人轉的其他可能性了。
說回香港,我相信在可見將來都沒有什麼可能叫政府立「動物保護法」、開設動物警察、立例禁私人繁殖、及全面推行絕育放回。那怎辦?爭取固然要繼續爭取,但改變不了政府,不如嘗試去改變人。
我想,要為香港社區動物爭取他們基本的生存權,就首先要香港的市民認同他們有基本的生存權,這一點也不是走上街頭抗爭衝擊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可以在談判桌上和政府達到共識的。

過去的週末,在重陽節期間,我和六十多名義工跑到了獅子山下黃大仙慈雲山一帶,擺街站,派傳單,做問卷調查,和市民傾談。說的不是什麼大道理,只是告知市民,遇上了社區動物,如果報警報漁護,狗狗就要被拉去人道毀滅,這樣大家忍心嗎?原來不論是前來掃墓的市民,抑或是街坊,很多都不知道社區動物要被人道毀滅的事實。而當義工說:「我相信我們的先人都不願意殺生啊!」「墓地不應該是寧靜和平的嗎?又怎容流血?」很多市民都被打動,表示讓狗狗留在社區,其實沒有問題。
這個每年在拜山旺季都展開的行動,沒有口號,沒有對抗,很溫柔,很平淡,但一年一年的做下去,十年八年之後,當大部份市民都明白和諧共融的寶貴,沒有人投訴,狗狗就有生存的空間。亦可能多了市民明白控制社區動物數量的重要性,但又反對開殺戒,那就會給予政府更大的壓力全面推行絕育放回。
落實社區深耕細作,可能是要改變社會的出路。在11月的區議會選舉中,那一位區議員候選人可以為動物在小社區發聲,那一位肯聆聽我們的聲音,那一位有創新思維,那一位不眷戀既有利益,那一位對動物對環境有願景,有創新社區的思維,我們就選他吧,那我們就可以一起先在小社區深耕細作,為動物權益撒下幾粒小種籽。兩年做不來的事,我們不妨用二十年做,細水長流,動物總有出頭天!
本文轉載自香港am730麥志豪「動物緣」專欄
達人小檔案
香港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 麥志豪(Mark)
20多歲開始接觸動物,稱許動物與人的感情、溝通方法很單純,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快樂,也因而決定投身動物福利行業,希望讓貧窮人士的寵物也可享受醫療服務。FB:https://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特別規則
•拒絕為寵物繁殖者或繁殖場提供任何醫療服務
•拒絕為動物作不必要的安樂死
•按不同階層的人士收取不同診金,綜援戶、失業人士可獲四至六折折扣
•有需要人士可分期付款支付醫藥費或手術費
•收養的流浪狗前往接受治療,可獲極大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