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井澤維護人熊共生 引進驅熊犬
特約編譯 小陸/ 譯寫
日本淺間山山麓的輕井澤,因為氣候舒適、自然環境豐富,成為日本的避暑勝地,每年觀光客高達800萬人;然而,由於人類的知識不足及考慮欠周,導致原本膽小的亞洲黑熊開始在人類的生活區域出沒,翻找垃圾和人食。為了解決輕井澤的人熊衝突,日本非營利組織「啄木鳥」(NPO Picchio)自美國蒙大拿州的「風河熊中心」(Wind River Bear Institute)引進卡瑞利亞熊犬(Karelian Bear Dog),以驅趕取代撲殺。

卡瑞利亞熊犬原產於俄羅斯和芬蘭交接處的卡瑞利亞,經過近百年改良培育為獵熊犬。相較於多數獵犬有襲擊獵物的習性,卡瑞利亞熊犬則會將熊圍在定點,等候主人到來。風河熊中心便看上這種兼顧人、犬、熊三者安全的特質,將之訓練為驅熊犬。
2004年,啄木鳥自風河熊中心引進全日本首隻驅熊犬布列特(Bullet),成功將黑熊驅離人群,大幅減少鎮上的黑熊目擊次數。2013年4月,布列特不幸死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後,在輕井澤居民的翹首盼望下,啄木鳥又於今年10月初引進小彈(Tama)和熊熊(Nanuuq)兩隻驅熊犬。

儘管卡瑞利亞熊犬大幅提高驅趕成效,但啄木鳥強調,森林裡的黑熊沒有領域性,如果人類居住的地方有美味的食物,又比森林裡的更容易取得,牠們就會不遠千里地到人類居住的地方來。過去正是因為居民隨意放置廚餘,嚐過甜頭的黑熊記住了垃圾的味道,對人類的恐懼心降低,才開始到垃圾收集處翻找垃圾,導致被撲殺的不幸結果。

黑熊天性膽小,且幾乎以植物為食,但仍有可能引起人身事故,亦會招致農損或精神損害。許多地區為了減少損失,選擇大量撲殺;然而,殺死的未必就是造成損失的「危險黑熊」,原因一日不除,傷害仍會發生。啄木鳥自1998年開始誘捕黑熊,在牠們身上裝置電波發訊器,追蹤分析出是「誰」在翻垃圾、是「誰」具有危險性。

除了撲殺確定具危險性的少數黑熊,經判斷可以放回山林的則進行「學習放獸」,利用爆竹、敲打誘捕籠、驅熊犬吠叫等方式使黑熊感到恐懼,學會與人類保持距離。此外,啄木鳥也帶驅熊犬進行夜間巡邏、舉辦各種宣導課程和生態旅行等等,致力建立一個人熊共生的輕井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