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擱淺非自殺 是求生、陪伴!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鯨豚擱淺事件雖有許多記載、報導,然而至今還是存在著許多「自然之謎」,甚至傳說擱淺鯨豚是因迷失方向,或某種原因的「自殺悲劇」!
海島國家,鯨豚擱淺岸灘的新聞實在不足為奇,自1913年大英博物館開始建立鯨類擱淺記錄以來,已知全球各地有一萬多頭鯨豚擱淺,實際擱淺數量則遠超於此。據統計,國內外目前能救活擱淺鯨豚機率大約一成左右。
1990年鯨豚改列為保育類動物,1994年,台灣大學動物學系鯨豚研究室開始建立台灣鯨類擱淺資料檔案。發現每月皆會有擱淺事件,但以冬春季較多,每年1月至3月次數及隻數較高,夏季較少。當颱風來襲頻繁時,鯨豚擱淺也有上升趨勢,且活體擱淺次數相對也多。
鯨豚擱淺的定義,是指鯨豚無助滯留沙灘或海陸交界。集體擱淺,則是泛指2隻或2隻以上鯨豚同時擱淺,雌鯨和幼鯨一起擱淺除外。
近年研究發現,鯨豚擱淺可能和強烈的社會性有關。鯨豚主要社會結構為母子群,雄性鯨豚長大後會離開母子群,和其他雄性鯨豚結為小群體。鯨豚集體擱淺常是因其中一隻導引其他鯨豚上岸,而這隻鯨豚往往是因生病無法正常游泳,卻不見得是領航者,其他鯨豚則是為了陪伴牠而一起上岸。
儘管海洋環境汙染和氣候暖化變遷造成海域水溫不穩定,已經是海洋生態環境的嚴重問題,但鯨生動物醫院院長錢興華醫師認為:「每一隻單獨擱淺的鯨豚都是因為生病了。」
「鯨豚會擱淺,一定是個體本身出現不健康,沒有『遺棄』的問題,單獨擱淺絕大部分是因『病』擱淺,且大部分已是疾病末期,此時若再被岸上的好心人不斷往海裡推,又嗆入海水,則必死!如果是大腦的問題(外表看起來是健康的),早期血檢不出來,失去平衡就會有換氣呼吸問題,覓食也會有問題,之後因饑餓、免疫力下降,生理就會出現病態!」錢興華說。
他也表示,鯨寶寶即使已斷奶,仍會跟著鯨媽媽很多年,鯨寶寶的擱淺一樣是因病擱淺,媽媽不但不會遺棄牠,還可能跟著一起上岸,或是在外海徘徊,群聚性的鯨豚生病後因為體力逐漸耗弱,就會跟不上團體,最終結果就是無法正常浮在海面換氣呼吸,自然會拚老命找一塊沙灘衝上去,擱淺為的只是要『活命』這麼簡單的理由而已!
鯨豚必須每天進食以維持龐大代謝量,因此胃中大多有食物殘餘物。當擱淺死亡,解剖發現胃內無任何食物殘餘,可推論因過度捕撈,食源枯竭,致使鯨豚在苦尋食物的過程中,誤闖沙灘而擱淺。
「基本上,胃裡有垃圾會造成阻塞無法進食而活活餓死,這個過程很長。但若胃是空的,也代表生病,病死的比吃垃圾餓死的時間短,也不一定會很瘦。生病過程中,一般早期和中期都還會吃,可能會越吃越少,就慢慢瘦掉,到末期,食慾廢絕,完全不吃,死後解剖,胃自然是空的。其實,誤闖沙灘也是因為牠生病沒體力了,才會上岸!」錢興華再次解說。
總之,任何動物都有求生本能,鯨豚(單獨)擱淺的唯一原因也是為求生!客觀看待台灣救援擱淺鯨豚20年來,因人力、物資、經費的缺乏,沒有一隻是真正經過『復健』後再野放,這是鯨豚救援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