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心絲蟲藥發明人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日籍科學家大村智和愛爾蘭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因發現阿維菌素,研發出對蟠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具顯著療效的藥物,共同獲頒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北里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大村智10月5日在大學召開記者會時謙虛地說:「我的工作只是借用微生物的力量,我自己既沒有做什麼困難的事情,也不偉大。我只是整理微生物替我們做好的事情而已。」阿維菌素也是犬心絲蟲預防藥的主要成分。
1935年7月12日,大村智生於山梨縣北巨摩郡神山村。1958年自山梨大學畢業後,先在東京都立高中擔任化學和體育老師,因深感能力不足,又進入東京理科大學研究所重新學習化學。1971年,36歲的大村智赴美留學。回國前聽別人說日本沒有研究經費,便向美國製藥公司探詢共同研究的可能性。
儘管大村智希望對人類疾病治療有所貢獻,但自從1920年代由青黴菌發現盤尼西林後,人類疾病用藥研究便陷入戰國時代。大村智認為跟其他人走同樣的路毫無勝算,便將眼光轉向冷門的動物用藥。
1973年,美國默克藥廠與他簽下3年合約,每年提供2,500萬日幣(約685萬台幣)的研究經費。雖然部分學者看不起這種跟企業共同研究的行為,但大村覺得要研發好藥,製藥公司的資料庫亦很重要,只要不忘記是為世人而做就好。
回國擔任北里研究所抗生素室長的大村智,跟研究員隨時帶著小塑膠袋,上下班或出差時就拚命搜集各地土壤。每公克的土壤裡有1億個微生物,其中說不定就含有能夠製造藥物的細菌。經過1年多的落空,1974年大村智終於在靜岡縣伊東市川奈高爾夫球場附近的土壤裡發現類似黴菌的阿維鏈黴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大村智把樣本寄給默克進行老鼠實驗後,發現感染寄生蟲數驟減。他們把由該菌抽出的化合物取名為阿維菌素(Avermectins),經過多次改良,於1981年推出少量投藥便能麻痺線蟲神經的動物用驅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自1983年起,伊維菌素一直是動物用藥的銷售冠軍,黃金時期的年銷售額約1,000億日幣(約274億台幣),2009年為止的累積銷售額更高達1兆8,000億日幣(約4,932億台幣)。
1982年,他們又發現伊維菌素對非洲和中南美的蟠尾絲蟲病(Onchocerciasis)具顯著療效。蟠尾線蟲病也稱為河盲症,患者被黑蠅叮咬後,線狀寄生蟲的幼蟲侵入體內,引發強烈搔癢感,若侵入眼睛則會導致失明。1987年,默克推出人用伊維菌素「麥蒂桑」(Mectizan),透過世界衛生組織免費提供非洲和中南美逾10億人口使用,預計可於2020年撲滅這個可怕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