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雞學把戲 有助獸醫系學生學習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澳洲阿德雷得大學的蘇珊.黑澤爾博士(Dr. Susan Hazel)、麗澤.奧德懷爾博士(Dr. Lisel O’Dwyer),以及美國資深訓練師泰瑞.萊恩(Terry Ryan)等人的新研究發現,動物及獸醫學系學生在學習如何訓練雞之後,改變了他們對雞的看法,該研究結果刊載於2015年9月出版之期刊《動物》。

動物及獸醫學系學生畢業後與動物一起工作的機率高,瞭解動物如何學習尤為重要。即便不是真的要訓練動物,因為動物每次與人類互動都在學習,瞭解牠們如何學習,可有助於減輕飼育者和動物雙方在日常照護上的壓力。「學習理論」提供了相對簡單的訓練原則,但學生仍需透過與動物實際練習,才能成為良好的訓練者。
大學課程人數眾多,訓練對象的選擇取決於該物種的可用性、教學環境的設備及安全性。黑澤爾博士和奧德懷爾博士曾用過馬,但並非所有學生都有能力應付,加上馬的體形龐大、費用高昂,也無法提供夠多的馬讓學生操作;相較之下,體形小巧的雞不但易於照顧、學習速度快,且不像狗兒那樣樂於取悅和容忍人類的失誤。學生們在課堂上訓練雞做特定任務,例如啄紅色圈圈以取得食物獎勵。

2013年訓練師泰瑞.萊恩於加拿大卡加利舉行的訓雞營影片:
研究人員認為,訓練一個新物種有助人們站在動物的角度思考,這是教導學生「非壓迫性訓練」的極佳途徑。而教導學生正確訓練知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避免他們未來與動物工作時使用「處罰式訓練理論」,破壞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課程開始前,僅7%的學生覺得訓練雞才藝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課程結束後,該數值激增至61%。在課程前,49%的學生認為雞是聰明的;課程後,77%對雞的智力表示肯定。84%的學生在課程前就相信雞有獨自的個性,課程後更上升至95%。此外,學生如今失誤時會說「我的反應太慢」,而非「我的雞很笨」。
聖雄甘地曾說:「一個國家的偉大和道德進步程度,端看他如何對待動物。」當人們對動物抱持更正面的看法,將有助他們思考動物福祉。動物及獸醫學系學生透過學習如何訓練動物,將更瞭解及肯定動物的認知能力,從而對照顧及治療採取更積極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