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想飛》生態版看見台灣

記者 李娉婷/報導

你相信在40年前,俗稱老鷹的黑鳶是種「常見猛禽」嗎?轉眼之間,全台卻只剩下300多隻黑鳶,稀有程度不亞於石虎。在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後,開發對土地造成的傷害,透過影像深刻的烙印在台灣人心中;現在,就像是「生態版看見台灣」的紀錄片《老鷹想飛》即將在今年11月上映,讓我們一同透過黑鳶消失帶來的訊息,了解台灣生態所面臨的危機。

上個週末,在新北市新店區的「時間廊咖啡廚房」中,有一場特別的講座,畫家林北在展出「無法承獸」公益畫展期間,邀請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林依蓉前來與民眾分享台灣猛禽面臨的危機,林依蓉說,鳥界有句名言叫「今日鳥類,明日人類」,同為高階消費者的猛禽,存亡透露出的警訊,與人類息息相關

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林依蓉(左)受畫家林北(右)之邀,與民眾分享台灣猛禽面臨的危機。 李娉婷/攝

究竟為什麼佈滿印度、尼泊爾天空的黑鳶,在全台灣卻只剩300隻?甚至印度的一棵大樹上,就能有超過全台灣數量的黑鳶在《老鷹想飛》中,鷹人沈振中花費20多年光陰,不只在台灣,甚至走向世界尋找黑鳶、尋找牠們在台灣消失的原因,雖然沈振中最後在沒有得到解答的狀況下退休了,但傳承他精神的年輕研究者們,不久後發現了答案。

林依蓉說明,黑鳶偏好食用「老弱病死」的動物,比起追捕獵物,癱倒在地上的虛弱小鳥或許更能吸引牠們注意,看到這裡,或許大部分人心中已經有底──許多農民為了防「鳥害」、「蟲害」,或在作物上噴灑農藥,或者在田中灑毒餌,2013年底,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屏東一片18公頃的紅豆田中,撿獲了近3000隻鳥屍

2013年底,一片農田中毒3000多隻鳥屍暗示了黑鳶減少的原因。 取自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果不其然,研究人員在撿拾鳥屍的過程中,親眼見到一隻黑鳶叼走一隻紅鳩屍體,雖然研究人員隨即騎車追趕,試圖以驚嚇黑鳶的方式使其放棄中毒鳥屍,最後仍宣告失敗;除了親眼目睹的這隻黑鳶外,近年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所解剖的黑鳶,死因都是農藥中毒

黑鳶曾是台灣普遍常見的物種,30年前數量開始急遽減少,與慣行農法(採用化學農藥、肥料以及高密度的耕作法)興起的時間點吻合。 李娉婷/翻攝

林依蓉表示,近來食安問題頻傳,人心惶惶,但大自然早給我們捎來資訊,老鷹的消失更是顯而易見的警告,「你吃的食物這麼便宜,是出自這樣的原因」消費者若願意多花錢購買友善生態的產品,不只是保護動物、也保護了自己。

《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民眾開始關懷環境;林依蓉說,《老鷹想飛》同樣沒有刺激的聲光效果、沒有娛樂性,看完可能還會相當難過,但透過這個物種的紀錄,或許能像《看見台灣》一般,激起更多人去思考人類的未來,並讓大眾開始關懷生態

捷報!《老鷹想飛》昨(24)日在第12屆「世界野生生物影展」獲得「環境保護獎」,此屆影展在日本舉辦,共有112個國家、超過1800部影片報名。主辦單位公布《老鷹想飛》評審心得,表示「此片花了20年以上的時間拍攝,可讓人看出為護鷹付出愛、持續追求的執著,那種信念、努力,令人敬佩。」

《老鷹想飛》院線上映X教育推廣計劃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7708

雖已達標,但更多贊助,就能有更多放映場次!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