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犬類生態行為看「精準捕捉」
/ 黃慶榮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
「精準捕捉」現在似乎成了地方政府動物保護機構捕捉流浪動物時候的「顯學」,每位主管在做簡報的時候,朗朗上口的就是「精準捕捉」。
但是,什麼叫做「精準捕捉」?根據目前公認的定義是:應辦理登記之特定寵物(狗)出入公共場所無人伴同時,如有造成危害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活品質問題之虞者,經民眾舉報並確認後得捕捉送交動物收容處所。
因此,可能發生的情況有:(1)民眾看到流浪狗,但在實質上牠或牠們並「沒有造成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活品質」的疑慮。因此,根據「精準捕捉」的精神,牠們是不可以捕捉的。(2)一群流浪狗,有一頭狗老大帶頭追趕民眾,可能引發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活品質」等危害問題。於是,按照「精準捕捉」的精神,只能捕捉領頭滋事的狗老大。
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犬類是有地域性的群居動物,也有社會階級。因此,一隻狗一旦盤據在一個地方之後,日後若有其他動物入侵牠的地盤,牠會為了維護牠的生存權利(資源爭奪),趕走這些入侵的動物,包括人類。其中尤以正在哺育仔犬中的母犬為甚。
流浪狗通常會盤據空間寬大足以容身之處,例如:公園、校園、河濱、建築工地、…等。值得玩味的是,有一隻就會有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狗兒出現在該地,直到牠們的生態平衡為止。犬隻在野外的生態平衡族群,通常是5~7頭。
什麼叫做「生態平衡」?是指在這個地方,牠們都能有足夠容身之處、足夠的食物,且建立起族群的社會位階。而我們要知道,犬類建立社會階級是靠強壯的體魄,經由打架勝出者,確定牠的社群領導階層,也就是用最原始的武力方法解決,而且,在狗族群中,通常都會是狗老大帶頭維護地盤的資源,牠不會像人類指使小弟去「辦事情」。
所以,當我們看到第一種狀況,有一隻狗或一群狗,還沒有造成「危害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活品質」等狀況的時候,先別高興,因為可能是牠們還沒有建立族群的生態平衡,相互之間都客客氣氣的相待(其實是在暗中較勁),一旦牠們佔穩地盤建立起族群平衡的時候,那可就不一樣了!
第二種狀況,我們可能會很得意的說,把帶頭惹事的狗老大「精準捕捉」,此後可以相安無事了。然而,就像我們當年雷厲風行的一清、二清、三清一樣,把各地的角頭老大都抓起來「送勞改」。可是,我們的社會真的安寧了嗎?很不幸的是,當老大不在的時候,更多老二、老三、…,為了爭老大,誰都不服誰,反而滋生更多讓警察大人頭痛的社會問題。當年的一清、二清、三清不就是「精準捕捉」嗎?也就是說在「精準捕捉」後,接下來的流浪狗群將會衍生的問題,因為,牠們畢竟還是要有一個狗老大來統治牠們的族群。
筆者在此只列舉兩個「精準捕捉」可能產生的後遺症,就不敢想像其他可能的問題了,所以,倡導「精準捕捉」的動保人士,雖然是具有減少捕捉流浪動物的慈悲胸懷,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卻是無法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駝鳥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