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隻家犬1隻胖 日本推犬用體脂計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近年來,體脂肪的測量在人類世界有了飛躍的進步,如今只須站上家用體重計便能得知確切數值;相較之下,狗兒的肥胖判定多半仍依賴體重與觸診、目測這類主觀的方法。既然肥胖是指體內累積過多脂肪的狀態,由體脂肪率判斷自是更加客觀,且有助獸醫師與飼主建立對肥胖程度的共識,達到早期診斷之目標。

過去測量體脂肪的方式有重氫稀釋法(Deuterium dilution)和雙能量X光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等等,由於對狗兒負擔較大,故少有相關研究及大量測量數據。2006年,日本花王公司與人用體脂計製造商大和製衡合作,推出全球第1台採生物電阻分析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的犬用體指計「Healthlab」。

花王與多家動物醫院共同測量21,038隻家犬的體脂肪率後,以1~2歲未結紮犬的平均體脂肪率設定出「理想體脂肪率範圍」,約莫介於20~29%。該調查更發現喜樂蒂牧羊犬、博美犬和母騎士查理斯王小獵犬的理想體脂肪率偏高,傑克羅素㹴、法國鬥牛犬和鬥牛犬則偏低。

平均體脂肪率由低至高依序是:未結紮公犬、未結紮母犬、結紮公犬、結紮母犬。公母犬結紮後體脂肪率皆上升,但可透過正確的飲食及運動控制。而無論結紮與否,公母犬的體脂肪率皆隨年齡上升,又以1~5歲的上升幅度最大。此外,若以體脂肪率35%為肥胖,肥胖犬約占調查全體的4分之1。

肥胖可能引起哪些問題呢?2007~2008年,花王與東京農工大學進行「體脂肪率與疾病的相關性調查」,發現跟體脂肪率未滿30%的家犬相比,35%以上的肥胖犬罹患真菌及酵母菌外耳炎的風險為2.4倍、膿皮症為1.8倍、跛行為2.5倍,顯示肥胖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低下,並且加重關節負擔。
犬用體脂計的登場為家犬的健康管理與相關研究帶來變革,目前已有超過1,300家日本動物醫院採用;不過,比起測量本身,更重要的是獸醫師在測量後的數值判斷、飲食改善建議和運動指導等等的全面考量。同時,定期透過數值檢視計畫成效,不但能提升健康管理的精準度,亦能增加飼主的配合意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