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貓狗復健中心 設在屏科大
記者 何宜/報導
「醫生,我的狗已經是老犬了,除了手術之外有其他治療方法嗎?」這句話是許多老犬飼主的心聲,隨著寵物壽命增加,老犬和老人一樣開始需要照護,其中也包含各式各樣的「復健」治療。屏東科技大學動物醫院日前購置了動物專用物理治療站,並研發可由斷層掃描圖轉為3D列印的技術,朝打造全台第一座復健中心目標前進!
屏科大動物醫院院長鍾承澍表示,因應全世界高齡寵物越來越多,這些寵物會出現不良於行、關節炎、神經創傷(如癱瘓、椎間盤突出)等骨、關節、韌帶及神經的疾病。但當這些問題出現時,年紀大的動物若要開刀治療,麻醉也會產生風險、體力和復原力也較差,於是有許多飼主會尋求舒緩疼痛的治療方式。
鍾承澍進一步說明,目前在歐洲、美國及泰國「動物復健」相當地普遍,自己更在去年專門前往美國學習動物復健醫學。不同於以往可能開刀完就沒有後續治療,現在還可以讓動物透過復健增加生活品質,有點類似目前推廣的「全人關懷」,不過是變成全「犬」關懷。
為了與國際接軌,目前屏科大動物醫院本月已經添購了國內首台「動物專用的物理治療工作站」,而工作站其實是台多功能合一的機器,它涵蓋了常見的超音波、電刺激及雷射等物理治療方式,並提供動物專用的治療模式,可以讓獸醫師很快就能上手使用。鍾承澍說,為了讓復健中心設備更齊全,還需要再設置路上及水中跑步機,但國外一台要價200萬的機器實在太過昂貴,正好國內有廠商有意願捐贈。
鍾承澍解釋,國內生產跑步機業者雖然懂得如何製作,但卻不知道要如何使用在寵物身上,在製作過程中會用工業設計角度來修正產品,但卻缺乏獸醫的專業知識,目前將與業者合作,等到有了機器後,也會開設繼續教育的「寵物復健師學程」,優先讓有興趣的獸醫、獸醫助理等報名。
此外,屏科大也將近年火紅的3D列印技術運用在動物醫療上,鍾承澍說,一開始原本是因為教學時需要使用動物骨骼模型,但自國外採購一根要價100美金,在教學使用上負擔太大,於是便動手希望能自己用3D列印骨骼模型。不過這時候卻遇到列印轉檔的技術問題,因為動物照的斷層掃描圖檔,需要透過軟體轉為3D圖,不過專業轉檔軟體卻要價100-200萬,於是在影像科主任林莉萱和獸醫學系大四學生郭士榮的共同努力下,克服許多技術上的困難,終於將臨床上的影像完美以立體的方式呈現出來。
吉娃娃「吉吉」便是第一位穿戴上由3D列印技術打造的義肢的幸運狗,鍾承澍表示,以往狗狗腳受傷需要截肢時,都需要做「高位截肢」避免狗狗使用傷腳,雖然三腳狗仍舊可以活動自如,但對僅存的腳負擔很大。而吉吉其實受傷範圍不大,若使用傳統高位截肢其實很可惜,於是鍾承澍替吉吉列印了牠的專屬義肢、最後吉吉只需要截去腳掌就好。
鍾承澍補充,3D列印的材料成本費用不多,打造吉吉的義肢成本甚至不到新台幣100元!目前3D列印義肢仍在研發階段,所以是服務性質,有需要的動物都可以試著協助;至於物理治療工作站則已經開始運用在門診的病患身上,不過目前復健醫療價目還沒訂定,但考量復健是長期治療,鍾承澍估計一次復健療程約會收費300-50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