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去、留? 各方仍朝目標走

記者 何宜/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上週舉辦「2015瀕危小型食肉目動物繁殖和再引入」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他們推動、執行瀕危物種救傷收容、保育繁殖及重返原棲地的過程與經驗。究竟在與國際專家交流後,動物園裡備受矚目的大、小金和金莎接下來會留在台灣或是回到家鄉

水獺會留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做域外保育繁殖?或是野放回金門進行域內保育?目前還沒有定論。 台北動物園-陳庭瑜/攝

動物園發言人石芝菁表示,「大金、小金、金莎」已經約15個月大,正是歐亞水獺最適合野放的年紀,因為野生的水獺也大約是在這時候脫離媽媽獨立生活的。但動物園的3隻小水獺暫時還不能立即野放,因為野放需具備的條件還不完備,不過各單位的目標都是朝「野放」進行,只是還需要更多面向的整合

石芝菁說道,研討會後水獺專家也直接飛到金門舉辦座談會,實地了解水獺的棲息環境,也因為這次的交流,讓眾人更清楚朝向野放的路上還欠缺什麼。同時也在金門看到很多希望,因為除了當地的民間保育團體、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等,都很努力在推動水獺保育。

在原棲地復育方面,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也將設置救傷中心,金門縣政府也在棲地方面著手改善,但台大教授李玲玲在研討會中提出水獺野放後可能會面臨被流浪犬攻擊、或被傳染犬瘟而致命的問題,仍需要想方法解決

每隻水獺個性都不同,野放除了要看個體本身適不適合外,野外棲地的環境也很重要。 台北動物園-陳庭瑜/攝

石芝菁說,動物園當時在照顧水獺寶寶時,就以牠們將來可能會野放為前提、參考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指導方針來照顧,但因為大、小金是未開眼就被送到動物園,所以相形之下較看過媽媽的金莎更親人。不過大小金當時還需要人工哺育時、都是獸醫24小時照顧,再大一點時又更換成特定2個保育員,讓牠們不會太依賴人類。

也因為IUCN的指導方針有寫到,要野放的水獺最好個性要野一點,而3隻水獺從個體來看,大金個性較大膽、不怕人;小金對除了保育員外的陌生人會較謹慎;金莎則是相當怕人。石芝菁也說,讓水獺住在台灣動物區,也是因為有大水池、環境自然,可以讓牠們習慣野外生活並訓練游泳、捕食等技能,事實上水獺是不太會跟遊客有互動的。

有人或許會擔心,如果錯過了野放最佳的時間,會不會就無法野放了?石芝菁解釋,荷蘭水獺基金會創辦人安迪(Addy de Jongh)表示未來仍有機會。所以眼前重要的是各單位並未放棄水獺的野放,只是現在還沒準備好,至於還欠缺哪些條件,才是我們最該問、最該做的事。

IUCN Guideline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

再引入指導方針 ►Re-introduction Guidelines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