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水獺成和平大使 悠游南北韓
記者 何宜/報導
試想一個屬於野生動物的天堂,那裡沒有人類的打擾,只有蓊鬱的森林和一座安靜的高山。位在南北韓之間的軍事管制區,嚴格禁止人自由進出,不過這些限制卻全被「歐亞水獺」打破,讓牠成為非正式的和平大使!
來自韓國水獺研究中心(Korean Otter Research Center)及韓國水獺保育協會(Association of Korean Otter Conservation)的主任韓盛鏞(Sung-yong Han),已經在水獺復育貢獻超過20年以,他在「2015瀕危小型食肉目動物繁殖和再引入國際研討會」中表示,水獺在物種中扮演了重要的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所以保護他們相當的重要。
而韓國的歐亞水獺和荷蘭、台灣面臨同樣的滅絕因素威脅,於是政府在2004年時參考了德國,建立了亞洲唯一的歐亞水獺研究機構「韓國水獺研究中心」,並進行救傷、人工養育、野放、棲地重建及教育推廣等工作,目前連韓國小學的課本內都有水獺保育的相關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韓盛鏞提到,從2006年開始推動「非武裝地帶水獺計畫 DMZ Otter Project」,將救傷後康復的水獺就近野放到兩韓分界的水域。由於沒有人能進入軍事管制區,就連分界兩端的野生動物也不得相見,但水獺卻可以透過水系自由進出。未來希望這個管制地帶可以發展成DMZ國家公園,保護更多瀕危物種。
除了非武裝地帶水獺計畫外,韓盛鏞表示最近展開一項新的計畫「漢江水獺計畫Han River Otter Project」,希望連接漢江上下游之間水獺的棲地、將水獺再引入韓國首爾城市。除了打造水系間的生態廊道外,同時也匯集了媒體、環境部門、民間組織、專家和韓國雙龍石油公司的力量。
而台灣大學李玲玲教授表示,金門的歐亞水獺數量10年前推估約有100多隻,和荷蘭現況相比不算少,但是因為金門是島嶼地形,要如何維持族群數量、是否有機會和福建的族群交流,讓未來族群數量不會因為近親繁殖而減縮,就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小辭典:什麼是「再引入」?
再引入(Reintroduction),或稱為野化放歸、野放。是一種經過仔細考慮後將物種重新放歸大自然的一種做法。一般可從圈養、或其他地區的亞種中挑選合適的個體進行野放。這做法除了適合野外已滅絕的物種外,一些瀕危物種也可透過此方法得以回歸大自然。(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