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藍色憤怒鳥現形 遊客請小心

記者 何宜/報導

屬於台灣特有種的台灣藍鵲,外型就像身著藍色長禮服、黑色圓禮帽、搶眼鮮紅口紅。俗稱「長尾山娘」的牠們雖然在連雅堂筆下是「翠翼朱喙、光彩照人」,但在繁殖季節的牠們卻常常被民眾認為是「藍憤怒鳥、凌空襲人」。台北市立動物園提醒園區內發現3個台灣藍鵲的巢,遊客經過時請特別小心!

警戒中的台灣藍鵲,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台北動物園-陳瑋玥/攝

因為台灣藍鵲在育幼期間護巢行為十分明顯,會攻擊經過或在巢位附近活動的其他動物,所以動物園特別拉出「安全帶」,民眾可以在安全帶之外遠距離觀察在附近活動的台灣藍鵲,但也要特別小心,避免干擾到台灣藍鵲的活動,以免被抓傷。

今年動物園在園區已經發現3個巢,一個位於鳥園廣場通往兩棲爬蟲動物館無障礙坡道旁的台灣欒樹上,另一個位於水生植物園區旁主軸步道的黑板樹上,還有一個位在溫帶動物區的作業區內。台灣藍鵲的巢築於樹梢,以樹枝等堆疊成一個小平台,一窩通常有5-8顆蛋。

繁殖期間只有母鳥負責下蛋,公鳥及小鳥則充當警衛鳥! 台北動物園-陳瑋玥/攝

台灣藍鵲的育幼方式也相當特殊,是目前已知唯一有幫手制度的鳥類。這些幫手通常是前一年繁殖的小鳥,牠們會留在爸媽領域內1-2這期間如果親鳥繁殖,牠們就是最佳的幫手,孵蛋工作由媽媽全權負責,爸爸和子女擔任供給食物和警戒的任務,從家庭服務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傳承。

事實上,每年只要到了台灣藍鵲3-5月的繁殖季,台北市動物保護處也會時常接到民眾投訴要移除鳥隻、或是幫忙孵育落巢雛鳥,動保處表示,台灣藍鵲的攻擊行為只是短期,待幼鳥長大便會自行攜眷離去。且台灣藍鵲屬保育類動物,民眾不得騷擾、虐待

動物園拍攝到台灣藍鵲捕捉黑眶蟾蜍的瞬間。  台北動物園-陳瑋玥/攝

台灣藍鵲食性很廣,除了蜥蜴、昆蟲、果實等食物外,在動物園裡還看過它們吃蛇、蟾蜍,甚至路殺的動物屍體也在牠們的菜單中,育幼期間辛苦的爸爸和幫手們帶回現流的美食,動物園就拍攝到台灣藍鵲捕捉到的黑眶蟾蜍馬上就成為沙西米。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