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狗兒鬱卒! 天天散步是良藥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義大利於 1991 年立法規定除了本身有無法治癒之疾病,或經證實具危險性之外,禁止對包括流浪犬在內的放養寵物犬執行安樂死。原本立意良善的法律,卻造成義大利收容所的慢性飽和,越來越多找不到新飼主的狗兒被迫長期生活在收容所內。為了提升收容所狗兒的福祉,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神經科學系以席莫娜.卡法佐(Simona Cafazzo)為首的研究團隊,對那些長期生活在收容所的狗兒們展開環境與壓力的關聯性研究,並將結果發表於《生理學與行為》(Physiology and Behavior)。
該團隊的研究對象是 97 隻年齡 2~7 歲,分別在 8 間收容所生活 2~3 年不等的健康米克斯。他們對每隻狗兒進行 5 小時的觀察,並記錄其中與高度壓力有關的行為,包括:身體發抖、舔嘴巴、繞圈踱步、舔咬籠子欄杆、自殘等等;以及與輕度壓力有關的行為,諸如:搖尾巴、向其他狗兒尋求身體接觸等等。
此外,研究團隊也對狗兒進行抽血,分析其中與短期壓力有關的荷爾蒙「皮質醇」、長期壓力指標「白血球數」、氧化損傷數值「dROMs 濃度」以及「抗氧化物濃度」。我們知道慢性壓力會引起組織損傷,最終可導致死亡,是故在面臨壓力時,白血球數將會增加,並且產生抗氧化物,以抑制身體所受之損傷。
研究團隊分析各壓力行為與血液成分的關聯性後,發現抗氧化能力越高的狗兒,越少出現與壓力有關的焦慮與不安行為。總的來說,這類狗兒顯得比較輕鬆,對其他同類展現友善、良好社交行為的頻率也比較高。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生活條件、狗兒性格與血液成分的關聯性後,發現性別、籠舍尺寸、是否獨居、是否結紮等因素,與壓力均無重要關聯性;唯一會影響壓力的因素則是——散步。那些有機會讓義工每天帶出籠舍散步的狗兒,顯得比較不緊張和焦慮,較少出現刻板或異常行為,也更加友善、放鬆。
這麼多環境因素中,對收容所狗兒壓力有重大影響力的竟然只有散步!該結果完全超乎研究團隊的預料。散步之所以能夠舒緩狗兒的壓力,或許是牠們從中獲得更多與人類接觸的機會、擁有更多的社交與關注吧。儘管一般家庭犬的壓力因素不盡相同,但不能否認該研究證實了運動對狗兒身心健康影響甚鉅,也讓我們重新思考遛狗日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