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吳毅平 “捕捉”貓18年不倦
記者 李娉婷/報導
人生能有幾個18年?攝影師吳毅平用鏡頭「捕捉」貓已邁入第18年,而且走遍台灣、跨越國界,再著名的名勝古蹟都比不上小巷弄裡的一隻貓,能吸引他。而他拍貓,沒有太多華麗的招數,就是等待,等待這些基因裡寫著自由的動物出現在他眼前,允許他拍下牠的姿態、呈現給大眾。
吳毅平拍貓,其實沒有什麼轟轟烈烈、讓人感動萬分的開始,動機很簡單──因為他養了貓。18年前,吳毅平養了第一隻貓,身為攝影記者,相機隨時在手,他當然也拍家中的貓,拍著拍著,就想要捕捉更多貓的身影,於是他上街去找、開車去找、飛出台灣去找,這一找就是18年,至今仍在繼續。
「任何人持續的做一件事10幾年,一定有他的理由,或許是能發揮專長、或許是為了生活、或許是真的很喜歡,還有其他繁瑣的原因,而我每種都有一點」吳毅平說,他不喜歡被人指使該拍什麼樣的照片,也對於拍人時需要花時間對話而感到困擾,溝通並不是吳毅平的專長,而拍貓沒有這樣的困擾。雖然拍照不需要經過貓同意,但被拍的對象更是隨心所欲,你不能期待牠乖乖待著,於是照片就充滿了更多可能性。
吳毅平希望能夠拍出貓的獨特,讓觀者看到沒有看過的貓姿態,因此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等待,而且不能干涉貓的日常。吳毅平以和貓對等的姿態拍攝牠們,你不會看到他放食物、拿著逗貓棒引誘貓咪,他就是拿著相機在街上穿梭,試圖遇到一隻貓,就算10隻貓都在他舉起相機前開溜,只要第11隻貓有拍到照,那就值得,「拍到的1000張照片中,只滿意其中1張,這很正常」。
在街頭拍貓,照到的當然都是流浪貓,吳毅平不喜歡照外貌相似的品種貓,反而是花色、長相多變的米克斯投他所好,因為牠們每隻都不一樣,有無限多的可能性,而吳毅平家中的4隻貓也都是米克斯,分別是虎斑貓、白貓、玳瑁與灰貓,每隻貓咪之於其他貓都很獨特。
吳毅平將10多年來以拍攝的黑白貓照片集結成冊,出版「流浪基因Born to Stray」攝影集,並且現正在台北市的居藝廊展出。雖然吳毅平不會特別高聲呼喊動保口號,但他的照片一直都在傳達給觀者每隻貓都獨特的感覺,並持續的在幫動保團體拍攝送養動物的照片,以他作為攝影師、在畫面中的「旁觀」角度一般的風格,在為流浪動物付出。
流浪基因 Born to Stray |吳毅平個展
展期│5/1 - 7/1
地點│居藝廊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一段257巷8號(唭哩岸捷運站二號出口,康禾中醫診所旁巷子)
電話│02-2823-8355
營業│11:00 - 19:00│假日至20:00(週一、二公休)
吳毅平 WU YI-PING
曾任 自立早報、路透社REUTERS、TO'GO旅遊情報、30雜誌 攝影記者 。
現為自由攝影師。
已出版《在路上遇見貓》、《優雅的瞬間》、《貓咪教你的事》、《到里斯本尋找一隻貓》、《貓島.座間味》、《當世界只剩下貓》、《拍貓是很嚴肅的》、《臺北人》等書 。
曾獲 TIVAC 365傳統攝影獎、台灣新聞攝影大賽、美國B&W攝影雜誌Portfolio Contest、上海國際攝影節參展等獎項。
作品「臺北人」獲國立台灣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