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豚之死 突顯海洋生態險境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22日在台南馬沙溝海水浴場擱淺的熱帶斑海豚,當晚8點25分由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載回台南四草鯨豚救援池搶救;被命名「馬嚕嚕」的這隻海豚,經過4天救治,在救援池已漸能游動追魚進食,原本規畫視抽血檢驗報告結果盡早野放,不料牠在26日清晨4:45不幸死亡。當日下午就進行解剖採樣,待進一步病理診斷以確定死因。

人類做了甚麼?我們又該關心甚麼?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王建平教授為我們說了另一個故事...

王建平教授回憶小虎鯨「ㄚ淦」:
王建平教授說:「台灣的生態環境有很多不確定的變因,氣候變化也會影響鯨豚遷移,而這些都會造成野生動物的疾病或大量死亡。」
王教授回顧2013年四月中車城沿岸通報7隻小虎鯨擱淺,是當天數量最多的一次,當天分批後送回救援池療養,其中5隻陸續救援順利野放;最後一隻名叫「ㄚ淦」也在康復後野放。
「ㄚ淦」創下了中心鯨豚救援天數最長紀錄----66天,新聞也曾被國外媒體報導。可是6月18日野放後,衛星發報器在22日卻傳回牠在澎湖擱淺訊號。
剖檢簡報記載:死亡日期6/22下午,檢查日期6/23早上,從沙灘挖掘出來,呈輕度腐敗。重點是口內發現玻璃絲網,吻部與胸鰭有疑似網具纏繞痕跡,肺部有積水,胃內有約十個未消化完全之魚類耳石與些許近岸海草,推測該動物於澎湖近海海域有覓食行為。研判死因為頭胸部遭魚網纏繞後脫逃但已造成嚴重緊迫與溺水,而後擱淺於沙灘死亡。

鯨豚研究中心志工談到「ㄚ淦」,對牠帶著眾人滿滿的祝福返回大海,卻無法繼續未完成的旅程,就不勝唏噓。但這些熱情的年輕人很快的收拾挫折轉化為力量,他們深知現今的環境,讓野生動物隨時身處危機,尤其棲身海洋裡的野生動物面臨更多風險,更需要有人救援幫助。
人人皆可貢獻的志工參與模式,保護環境從改變自己開始
隨著工業發展及土地過度開發,原具得天獨厚條件的台灣環境急速惡化,棲息地大量被破壞,其實,人類正面臨全面性的環境危機。
鯨豚研究中心助理Forest Wu表示,鯨豚活體擱淺需要許多單位協助救援,更需要許多志工與獸醫群隊日夜照護。竭誠邀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加入鯨豚保育救援志工行列,為海洋裡的野生動物盡一份心力,希望能從推動海洋環境教育開始,經由瞭解生態之美,讓大家關心與愛護我們的環境。
保育鯨豚小資訊:
鯨豚深受世界保育組織重視與規範保護,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所有的鯨豚階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法不得不捉或宰殺。
民眾如發現擱淺或受傷的鯨豚,請利用鯨豚救援24小時專線通報救援:
0928-539977(我想救救鯨鯨)。
民眾如發現違法獵捕、宰殺或買賣鯨豚行為,可利用林務局免費通報專線:
0800-057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