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醫設佛堂 撫慰寵物離世的飼主心
記者 江幸芸/報導
生老病死,是動物醫院常存的光景,面對斷了氣的寵物,飼主腦中恐怕是一片空白。集賢愛生動物醫院內設了一處佛堂,穩定心神的佛經聲聲傳來,佛堂椅子的圓盒中,有兩隻已經斷氣的幼犬;在愛生或飼主家中過世的寵物都會到佛堂聽一整天的佛經,院長楊振墉表示,除了眾生平等的觀念,最重要的是安撫飼主的心。
依台灣社會的習俗,不論佛、道,人類的大體會先放入靈柩,在靈堂做法事,等到親朋好友、同事長官一一向死者道別後,才入殮火化;反觀寵物就沒那麼複雜,斷氣之後直接送交寵物殯葬業者,楊振墉表示,把寵物當家人的飼主,一下子沒辦法接受寵物離開的事實,情緒迸發常導致歇斯底里、暈倒,甚至休克。
執業15年的楊振墉並非一開始就在醫院設佛堂,他說,以前待狗兒如家人的飼主比例大約一半,現在則提高到7、8成;有的飼主實在太愛寵物,一聽聞死訊直接在診間哭鬧,甚至要後輩從醫院門口爬進診間、象徵奔喪,楊振墉只好退到一旁,免得讓家屬尷尬。
如何處理飼主面對寵物死亡的反應,在楊振墉開業3年時有了解套。他曾到一處佛寺,剛好佛寺正在替死者做法會,眼尖的楊振墉發現,有飼主把自己的寵物骨灰也放入塔、一起跟著「作七」。靈機一動的楊振墉便在自家醫院設立佛堂,在醫院或飼主自家過世的寵物,都能來這裡聽一整天的佛經,平靜走過最後一程。
讓寵物聽佛經凸顯眾生平等的觀念,但受惠更大的是飼主。楊振墉分享,曾有一隻17、18歲罹患心臟病的狗兒,僅剩一個月壽命,後來狗兒在飼主出門時沒了呼吸,身體也已經僵硬,飼主發現後趕緊帶著狗兒來醫院、央求楊振墉急救;但這時急救沒有幫助,他便請飼主到佛堂聽佛經,心情穩定後總算能和家人規畫寵物的身後事。
有了佛堂後,獸醫和飼主之間的紛爭少很多,楊振墉說,有些離世寵物的家人還會排班誦經、祝福寵物,而這個習俗、儀式,便是飼主消化情緒的時機。若遇到基督徒飼主怎麼辦?楊振墉表示,基督徒飼主仍可接受把寵物放在佛堂,關掉佛經、由家人禱告,在基督徒的想法中,死亡的寵物便是跟著主一起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