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養殖燕窩 遵循三不採原則
特派記者 李娉婷/馬來西亞報導
在傳統華人世界中,有許多導致動物遭受浩劫的飲食習慣,雖為文明社會所詬病,但仍存在於現代,不少人就算冒著違法的風險,也要吃上一口。熊膽、魚翅與燕窩等都在一般人認定的殘忍食物名單中,不過燕窩出口大國馬來西亞其實已經發展出一套「人道燕窩養殖系統」,把對採集工人與燕子的傷害通通排除。

會被人類奪取的燕窩多是出於「金絲燕」之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燕窩的殘忍之處在於它的採集過程,金絲燕辛苦地以口水在峭壁築巢、育雛,但採集工人為了取得燕窩,不顧燕窩中是否有蛋或小燕子,摘了就清光,不止奪走燕子家園,還殺死牠們的孩子。
除了造成小燕子死亡外,採燕窩對工人也有傷害,野生燕窩多築於懸崖上的山洞中,常有採集工人在攀爬過程中失足摔死,以動物與工人的鮮血換得,讓採食燕窩的國際形象極差。

「其實這種情形幾乎不存在了」,在馬來西亞從事養燕工作的沈先生與鄧先生表示,野生燕窩的採集已被馬來西亞政府嚴格規範,並發展出人工養殖系統,維持出口需求。
沈先生表示,要讓燕子願意來到人工環境築巢,環境與安全方面都需要符合燕子的需求,當然也不能為了摘取燕窩隨意地倒出小燕子與蛋,否則燕媽媽怎麼會再來?對養燕人來說,來築巢的燕子越多越好,為了先取得燕窩而殺死小燕子,無異於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而吸引越多金絲燕來築巢,附近的農業蟲害也會越少,成功的燕屋能與當地農業成為互利共生的關係。

鄧先生說明,要吸引金絲燕進屋來築巢,除了24小時播放燕子叫聲外,要將室內的溫度控制在27-28度c、濕度須為85-87%,且讓屋內90%的空間無光線,並提供流動的乾淨水源,他自己的燕屋就花了約400萬台幣打造,連從對外窗口到屋內各層樓的飛行動線都需要設計,從他養燕至今,來到燕屋築巢的燕子數量正在以每年兩倍的速度成長。
呂先生與鄧先生表示,懂得自律的養燕人以燕窩維生,燕子也靠著他們得以安心繁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