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螢季降臨 切記”三不一沒有”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螢火蟲俗稱「火金姑」,每年4月開始,是台灣各地螢火蟲陸續現身最盛的季節。而螢火蟲季也正逢油桐花開時節,感覺更是浪漫動人!不過,你對螢火蟲到底了解多少呢?

晚上為了照路需準備手電筒,記得準備紅色玻璃紙包覆手電筒,避免干擾螢火蟲。千萬不要直接以光照射螢火蟲,或用各式強光照射,這些光都容易讓螢火蟲的求偶活動受到影響,直接影響到螢火蟲繁殖。 雲林縣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吳登立/攝

螢火蟲是昆蟲綱,鞘翅目,螢科的昆蟲,主要分部在溫帶跟熱帶地區,喜歡晴朗、溫暖的天氣、周遭要有乾淨的溪流與生態環境。全世界有近3000種螢火蟲,而台灣有命名的就有63種,分佈在不同的區域時間,讓整年都是可以充滿驚奇

螢火蟲並非都會發光,出現時間可分為日行性、日夜行性與夜行性;日行性螢火蟲是幼蟲期會發光,但羽化時發光器已經退化,靠著性費洛蒙吸引異性,以弩螢屬為代表。其實,並不只有螢火蟲會發光,例如最有名的紐西蘭螢火吶,還有其他許多生物也都會一閃一閃亮晶晶。

晚上7、8點是螢火蟲出沒最頻繁的時段,如果9點多才跑去賞螢,恐怕只能看到求完偶正休息著的螢火蟲。所以基本上賞螢最好的時機是趁天還沒全黑,吃晚餐的時候,就要靜靜等螢火蟲像路燈一樣,慢慢的一盞一盞點亮,然後漫天螢光閃舞由心感動! 雲林縣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吳登立/攝

螢火蟲一般活躍在太陽下山後到晚上9點,然後開始休息,休息的螢火蟲會把光源熄滅就如我們開車回家會把車燈關掉一樣,讓第二天還有能量去發光,螢火蟲羽化後只有喝露水,沒有進食,發光飛行都是靠幼蟲時期累積的能量。

台灣的螢火蟲一般來說,大部分是陸生螢火蟲,只有黃緣螢黃胸黑翅螢跟條脈螢是水生,還有一種稱為半小生的鹿野黑脈螢,是生活在陸地上,但當缺乏食物時會到水中,把食物麻醉然後拖到陸地上,台灣因水污染嚴重,水生螢火蟲數量急劇減少,仍需靠大家努力,改善環境。

水生螢火蟲-黃緣螢。 雲林縣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吳登立/攝

所有螢火蟲的一生都在陸地上,除了水生螢火蟲在幼蟲期在水中,其他時間也會在陸地上生活,螢火蟲需要的環境是乾淨的水源,良好無毒的環境,例如在台灣平原還偶爾看到少數的台灣窗螢,因為棲地破壞,農藥使用過量,就無法跟山區的黑翅螢比擬。

雲林縣生態保育協會吳登立理事長呼籲:賞螢時請不要任意捕捉;愛牠們就請尊重生命。因為:「一般人賞螢看的都是4、5月大發生的黑翅螢,台灣許多賞螢地點都會出現,但不同地點的螢火蟲發光頻率稍有不同。例如一樣的黑翅螢在高雄那瑪夏跟雲林,甚至台北的都有稍許差,正如人的口音會因地方而不同,所以捕抓牠們換地方野放,都是會破壞生態的平衡。」

一般人賞螢看的都是4、5月大發生的-黑翅螢,台灣許多賞螢地點都會出現,但不同地點的螢火蟲發光頻率稍有不同。 雲林縣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吳登立/攝

馬上就要進入賞螢季節,吳理事長表示,希望民眾不是盲目追求賞螢樂趣,也要能為這塊土地奉獻一份心力,萬物生而平等,人也只是地球上的子民之一,學習尊重、學習愛護不同物種,讓我們的後代子孫擁有美好的山河。否則因都市化開發與使用藥物的程度越來越深,在環境生態遭受嚴重破壞下,往後看螢火蟲將變成一種奢侈、稀有的行為。

去年華山螢火蟲調查的種類。 雲林縣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吳登立/攝

過去賞螢也曾發現不管大人、小孩都會為看到成群螢火蟲飛舞的夢幻美景不由自主地尖叫,或想用手將蟲握在掌心,測試他們發亮的樣子。其實這樣的行為會影響繁殖過程,也會讓膽小的螢火蟲受到驚嚇而死亡。民眾安排欣賞螢火蟲滿天飛舞的夜間浪漫行程,除了注意安全,更該遵守賞螢注意事項----「三不一沒有」:不用網子、不拿手電筒直接照射、不抓螢火蟲及沒有光害,才能讓螢火蟲開心生存。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