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浪狗的三大課題
/ 費昌勇(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
台灣流浪狗存在三大課題,如果不能解決,「零安樂死」政策只會讓台灣流浪狗處境更為悲慘,我們不能不去思索:
一、流浪狗之環境承載量:流浪狗的食物主要是依賴人類的垃圾。台北市環保局從2000年6月5日開始實施廚餘回收之後,馬路上之流浪狗迅速減少。圖1之紅色曲線指出台北市2000年6月5日開始實施廚餘回收,在二個月內減少了4萬多隻流浪狗。根據Dr. Garrett Hardin提出之環境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之水桶模型可知,這些流浪狗都餓死了。圖1之綠色曲線是台北市收容所之進狗數,顯示在1999年流浪狗數量龐大之時,收容所亦無能力處理龐大之流浪狗數。目前台北市流浪狗之「環境承載量(俗稱社區供養量)」為2,000~3,000隻。當台北市之流浪狗超過這個數字時,食物競爭失敗的狗就會餓死。故當將狗棄養到社區時,無論名義是「放生」或是「社區供養」,如果沒有專人照顧,都會因為粥少僧多,無法逃過餓死之命運。
二、初生幼犬佔收容所進狗數之最大宗:表1顯示2011年台北市全年收容所之進狗數有80.2%是來自家狗,且初生之幼犬竟然高達31.8%!顯示家犬不絕育是收容所爆滿之主要原因。至於TNR之狗,僅佔總進狗數的0.4%,這是因為社區的TNR狗大多已經餓死。故若要降低收容所進狗數,必須大幅進行家犬絕育。
表1. 2011年台北市全年進狗數統計(單位:隻)
A= 飼主領回 |
B= 初生幼犬 (最多%) |
C= 純種犬 |
D= 一般家犬 (有晶片/頸鍊/老齡狗) |
E= 飼主棄養 (surrender) |
家犬總計= A+B+C+D+E |
捕捉發現有TNR標誌(剪耳/刺青/耳洞) |
無法辨識是否是家狗 |
全年 進狗數 總計 |
504 |
1,149 |
283 |
268 |
695 |
2,899 |
14 |
701 |
3,614 |
13.9% |
31.8% |
7.8% |
7.4% |
19.2% |
80.2% |
0.4% |
19.4% |
100.0% |

三、家犬不絕育造成高棄養數:表2顯示台北市2011年之家狗總數為136,545隻、絕育率為49.4%(未絕育率為50.6%)、養狗家庭中有9.7%家庭之狗可自由進出家門。故知在外遊蕩之未絕育狗=136,545隻× 50.6%× 9.7%=6,672隻。台灣家狗公母數相近,故有6,672÷2=3,336隻母狗。每隻母狗每胎生5.4隻(Borge et al. 2011)、每年生2胎(Beck 2002),故台北市每年過度繁殖之幼犬數=3,336隻× 5.4隻× 2胎=36,027隻幼犬。這個估算值可以印證表1收容所進狗數中初生幼犬比例遠超過其他來源之真正原因!
表2. 台北市2011年家狗數、未絕育率、在外遊蕩之未絕育狗過度繁殖之幼犬數
A= 家狗數(隻) |
B= 未絕育率(%) |
C= 自由進出家門比率(%) |
D= 在外未絕育遊蕩母狗數=d d=(a*b*c)/2 |
過度繁殖幼犬數=d*5.4(隻)*2(胎) |
136,545隻狗 |
50.6% |
9.7% |
3,336隻狗 |
36,027隻狗 |
結論:目前全國街頭流浪狗減少之主要原因是「垃圾不落地政策」與「廚餘回收政策」,並非捕捉,亦非TNR的結果。「垃圾不落地」政策和「廚餘回收政策」是世界趨勢,也是正確的政策,錯的是家狗不絕育,又隨地棄養。如果流浪狗減少是因為餓死、病死,極不人道。所以將家犬絕育達到90%以上,是唯一的人道救援方式。至於TNR,若絕育後即丟入社區不管,任狗餓死、病死,亦極不人道。若絕育後有愛媽照顧,雖然污染環境,對狗而言也算是善舉。無論如何,狗兒們的結局是悲劇抑或喜劇,端視人的「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