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隻山羌之死:你的卸責、牠的悲哀
記者 江幸芸/報導
今年春節前,有兩隻山羌先後被送到南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一隻未成年,在苗栗南庄山區被狗圍攻,後腿無法站立,第一、第二節腰椎錯位,推測是遭受外力撞擊或從高處摔下,綜合各種因素考量,野生動物急救站決定人道處置;另一隻懷有身孕的母山羌則是被家犬攻擊,後肢和尾部多處受傷,當天過世。

兩隻山羌被狗攻擊不是特例,雖然「被動物攻擊」而來到特生中心的野生動物,是總收容量的極少數,但有半數是犬貓造成。野生動物急救站整理民國83年至103年的救傷紀錄,共168例是受到動物攻擊,其中確定或疑似為犬貓所致的有86例、佔51.2%,其他動物10%,無法確定為何種動物佔38.7%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通常是從目擊民眾敘述,和動物身上的咬痕來判斷是否為貓狗所為;也有些狀況是野生動物受傷在先,才又遇到貓狗,因行動緩慢而被追逐、攻擊。不過,急救站並非要怪罪貓狗,詹芳澤說,捕食、捉弄動物是貓狗的天性,問題是「牠們為什麼在那裡?」
貓狗攻擊野生動物的範圍遍及山區、庭院、農牧地、馬路、校園、公園、市區等地;有些飼主遛狗不繫牽繩或放養貓狗,增加野生動物被攻擊的機會,還有被飼主棄養的犬貓,流浪在外與其他動物爭地,也要靠自己的力量獵食。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主任裴家騏表示,從流浪狗野化的「野化犬」和活動範圍廣大的放養貓,對野生動物的威脅較大。

野化犬是已經適應野外生活的流浪狗,體型通常接近狼犬、可自行獵食,活動範圍遠離人群,甚至擴及山林。裴家騏說,目前台灣野化犬族群不多,比較明顯的活動地區在壽山、陽明山、墾丁,容易被攻擊的動物有梅花鹿、山羌,陽明山上的野兔族群更是岌岌可危。
而新版《動物保護法》明訂2年後零安樂,為了減少進入收容所的動物數量,台北市、新北市相繼宣布實施流浪狗TNVR。TNVR的實施地點常為人車稀少之處,是否容易與野生動物生活範圍重疊?甚至增加威脅?裴家騏表示,若TNVR能控制、甚至減少單位面積內的浪犬密度,則有助緩解野生動物面臨的獵捕壓力。

野生動物看似距離我們遙遠,但物種生態環環相扣,蜜蜂數量減少衝擊農業、經濟,人類棄養貓狗則間接威脅野生動物。當一個好飼主,善盡飼主責任、不棄養,人人都能幫助野生動物,而政府可以怎麼做?詹芳澤直指源頭管理,降低流浪動物的數量,也才不枉費野生動物保育員的苦心。
報導引述的數據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野生動物急救站僅記錄【有到站救傷】的野生動物,未計入受貓狗攻擊而未到站救傷的案例,且地區多限於中部,不等於全台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