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醫生 噠噠蹄聲深富療效

記者 李娉婷/報導

馬在4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化,雖然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我們不再騎馬作為交通工具,但人記住了騎馬的感覺,賦予了牠們更重大的任務──擔任兒童治療的醫生!馬醫生的治療範圍涵蓋腦性麻痺、肌肉與骨骼相關疾病、學習障礙等,而牠們的治療方式,正是利用牠們寬厚的背,傳遞給病童安全感與抬頭挺胸的力量!

唐氏症小朋友能夠藉著騎馬訓練肌力。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提供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教練呂雨珊表示,由於需要治療的小朋友可能會穿戴一些令馬害怕的輔具,或是讓馬情緒不穩定,所以馬醫生相對的也要比一般馬兒大膽,在就職前,都要經過熟悉輪椅的訓練,正式看診的時候,除了馬醫生的左右兩側一定要有一名教練、一名陪走員守護小朋友外,前方還需要一位領馬員帶領馬兒行走,所以一次治療需要3位幫手出馬,輔助馬醫生進行,不單單是騎上馬背如此簡單。

進行「馬術治療」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騎上馬背,在教練的帶領下開始騎馬行走,在馬背上要平衡身體才能坐得穩,因此小朋友的背要挺直、骨盆要出力,會不自覺的專心使用腿部與背部肌肉;而馬醫生的行走速度穩定,噠噠的強力節拍從馬背傳到人身上能穩定神經、安撫人心,讓腦性麻痺、過動兒、自閉症、唐氏症的小朋友,能有快樂的復健方式。

馬是敏感的動物,不喜歡人用身體正中心對著牠們的頭,側邊對馬來說是最安心的位置,牠們也喜歡人從側邊按摩牠們的肩頸。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提供

呂雨珊說,有些小朋友剛開始治療時會很害怕,一哭就哭半年,但更多的是最後自願來馬場的小朋友,因為與馬醫生見面變成一件好玩、開心而且重要的事,不單單只是在做復健,每個小朋友對馬術治療的接受度不一、療效也不盡相同,但是以腦性麻痺的小朋友來說, 6到8堂半小時的課程過後,小朋友的駝背問題有改善、也因腿部變的有力而減少跌倒次數。

除了以馬匹天生的律動感來為人治療外,個性溫和的馬匹和毛茸茸的貓狗一樣具有療癒效果,呂雨珊說明,馬是一種「被掠食動物」,非常的容易受驚嚇,但馬同時也是社交性的動物,需要領導者,當人在與馬相處時,互動要小心謹慎、領導方式要溫柔,因此國外也有許多機構以馬匹作為中輟生、受暴婦女的「輔導老師」呢!

《小騎士闖通關之美夢成真》紀錄片發行映演計畫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