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觀賞可食用!夢幻之魚繁殖成功
記者 李娉婷/報導
黑白相間的條石鯛被日本人稱為「夢幻之魚」,售價昂貴卻依然廣受市場歡迎,常常供不應求,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經過一年研發,成功繁殖條石鯛,將來可望將技術轉移養殖產業,除了滿足市場需求外,也能夠減少底拖網漁法造成的海洋生態傷害,此外,條石鯛幼魚顏色炫目、與飼主互動性高,具有作為觀賞魚的潛力。
條石鯛牙齒堅硬銳利,能夠咬碎海螺、蚌類和海膽的堅硬外殼後吞食,聽起來強悍,不過牠們對環境卻很敏感,只要水溫超過28度就幾乎無法存活,雖然在台灣南部、北部、澎湖地區海域有條石鯛分布,但每到夏季,幾不可見。
此外,由於牠們棲息在岩縫間,加上能夠輕易咬斷釣線,所以捕捉不易,主要漁法為將海洋生物一網打盡的底拖網,也因在市場上的數量稀少,被日本人稱為「夢幻之魚」,具有高經濟價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經過一年研發,利用花東地區的深層海水調控養殖池水溫,將水溫控制在攝氏25度左右,成功繁殖百隻條石鯛,待育苗技術改良後,可望將技術轉移,發展條石鯛養殖業。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吳雅琪表示,由於條石鯛深受饕客喜愛卻又數量稀少,一台斤要價1000元以上,在基隆碧砂漁港甚至能喊價到一台斤1600元,條石鯛養殖業若是能成功發展,將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效益。
除了經濟價值,吳雅琪補充說明,台灣淡水資源缺乏,發展海水養殖業對生態的危害較低、能減少為了捕捉條石鯛而使用的底拖網漁法,避免海洋資源的浪費、減少進口冷水魚的碳足跡等,同時也有利於生態。
條石雕成魚可作為食用用途,而幼魚體色金黃、配合黑色條紋,群游時相當美麗,加上條石鯛與飼主的互動性高,適應環境後會跟著人的手指游動,幼魚8個月內的體型大小都適合作為觀賞用途,具有海水觀賞魚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