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母鴨」換人做 黑色番鴨成野鴨
日期:2014-11-10
記者 蕭士塔/台南報導
黑色紅面鴨是過去「薑母鴨」料理的主要食材,逐漸被長得快的白色紅面鴨取代後,黑色紅面鴨只剩零星飼養,有的逃家飛到公園水池、滯洪池、野塘等水域覓食長住,成了野鴨,遠離薑母鴨冬令進補的惡運。
紅面鴨即番鴨的俗稱,原產南美祕魯,何時引進台灣已無可考,早期飼養以黑色番鴨為主,面部有紅色肉疣為主要特徵,故俗稱紅面鴨。與其他鴨比較,紅面鴨對水浴的需求較低,可以當旱鴨子養,早年農村普遍飼養。
多數人以為番鴨不善飛,其實不然,只是被人類養胖了,飛翔能力降低,逃家後食物來源不繼,運動量充足,體輕又恢復飛翔實力,游走各水域覓食。日前基隆深澳坑路一隻黑面紅番鴨,飛到2層樓高的電線,似乎想要逃離被冬令進補的命運,引起民眾圍觀,鴨主見狀起了憐憫之心,決定野放竹林。
紅面鴨因為肉質鮮美,有特殊香味,古文獻又稱「麝香鴨」,是國內冬令進補「薑母鴨」的主要食材,有人直稱為薑母鴨,鴨毛也是被褥禦寒衣服的原料。
民國 51 年台灣由澳洲進口白色番鴨,之後陸續自荷蘭及美國等地引進白色番鴨品系,來改善本地土番鴨的生長性能,又於民國 73 年由法國農業研究院引進性能更佳的白色番鴨品系。台灣目前90%的養鴨人都選擇白色番鴨,只有零星飼養黑色番鴨。
所屬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