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白筍護白魚 動物園明星也說讚
記者 何宜/報導
是什麼東西讓動物園的大家人手一枝、吃的津津有味?原來是來自南投埔里的有機茭白筍!這次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焦點保育動物,要大家共同挺身「用口欲換保育」,幫助綠保田計畫的茭白筍農,一同維護台灣白魚的生態!
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表示,園方本來就會配合季節調整動物們的伙食,雖然團團圓圓及部分靈長類有吃過茭白筍,但吃「有機的」還是第一次!經過動物園動物們「拍胸脯掛保證」的茭白筍,就是因為沒有使用化學農藥,所以才能保育台灣白魚的棲地。
台灣白魚其實是個相當神秘的物種,牠在1908年於南投縣日月潭被發現,不過早期學術界除了1張標本照片外,從沒有見過活體!一直到1995年,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埔里一處筊白筍田溝,找到7條臺灣白魚,才證實牠們確實存在。
台灣白魚原本棲息於水質清澈的支流緩流區、或水潭的淺水區,卻因為天然水域迭遭開發或污染,殘存族群不得不轉靠水質較佳的筊白筍田才能存續,估計目前全台只剩下1000多尾的野生台灣白魚,所僅存的3個主要棲地,其中2個就在筊白筍主要產地之一的南投埔里。
2009年農委會將俗稱台灣白魚的台灣副細鯽修正公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突顯其數量稀少、分布亦過於零碎狹窄,如果不加緊保育,隨時可能會在台灣絕跡的窘境。
由於筊白筍農友的慣行農法,是在休耕期放水翻土曝曬,投藥消滅福壽螺,不利筊白筍田內台灣白魚的生存。為保育台灣白魚,埔里筊白筍農發起「綠保田」計畫,以友善大地的農法,在每塊筊白筍田旁,刻意保留一塊生態池,休耕後也不放水,保留臺灣白魚生存的空間,並以鴨子、烏鰡取代農藥,保育白魚棲地,讓牠們能繁衍下一代。
最近大雨讓綠保田的有機筊白筍產量快速成長,俗稱「美人腿」的筊白筍一夕之間長太大,也衝擊到有機筊白筍的銷售調控量能。圓仔特別邀集台灣黑熊、金剛猩猩和黑猩猩等焦點動物,加入吃有機筊白筍、復育臺灣白魚的行列,並呼籲大家一起來協助綠保田的筍農。
歡迎有興趣購買有機或綠保筊白筍的朋友與他們聯絡,大爆發的產量將持續到七月初。
林宥岑 insfriend99@gmail.com、 0923898555、 0980857198
台灣副細鯽小檔案 台灣特有種
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最大體長:一般為3-6公分,成魚約可達10-15公分。
俗名:臺灣白魚
分類:輻鰭魚綱 鯉形目 鯉科
棲息環境:水質清澈的支流溝渠的淺水區、小溪流或淺水潭中等水生植物繁生的溪流平緩水域,通常活動於中上層水域。
食性:雜食性,以小型無脊動物、水生昆蟲及綠藻為食
習性:具有群游性,善跳躍。
繁殖期:在3至10月之間並在5月達到高峰
形態:體延長而側扁,無鬚,鱗片大,體長可達8公分。
分佈:台灣特有種,過去曾分佈於台灣中部烏溪、濁水溪上游及其支流和日月潭附近,但目前僅見於新社鄉及埔里鎮的水域,且族群數量頗為稀少。
保育等級:2009年4月1日農委會公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台灣白魚,學界建議稱其為「台灣副細鯽」,是本島鯉科副細鯽屬中唯一的種類。1908年由魚類學者Regan在日月潭發現,1922年日人大島再度採樣,此後就像已消失物種,只有名稱、特徵描述和1張標本照片,成了學界所好奇的神秘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