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藍鵲繁殖季 人鳥共處有撇步
記者 何宜/報導
牠有著沙啞叫聲、黑頭紅喙、一身青羽並拖著藍色長尾,牠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台灣藍鵲,曾在2007年台灣國際觀鳥協會的網路票選中,大勝帝雉進入決選。最近3~5月正值牠們的繁殖季,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接獲許多民眾通報,目前將秉持就地保育原則,並在現場設立相關之警示標誌。
由於台灣藍鵲是普遍性的樹棲型留鳥,主要棲息在18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山區、丘陵,1200公尺以下最常見。台北市鄰近山區的近郊,就成為台灣藍鵲最常選擇的築巢地。而因為牠們天性具有強烈的護巢行為,會對入侵者進行驅離,直到對方離開。
北市動保處近日頻接獲市民通報台灣藍鵲因護巢本能攻擊市民之案件,民眾多半認為居家權益被侵犯,認為不堪其擾或危害生命安全為由,強烈主張捕捉鳥隻或移除鳥巢。少數護雛心切者,則是希望動保處人員能擔任動物保母,餵養落巢雛鳥或將移除後的鳥蛋帶回動保處孵育。
但北市動保處也呼籲,因台灣藍鵲為台灣特有種,依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騷擾、虐待。此外,因台灣藍鵲於繁殖期所產生的護巢、護幼行為只是短期,且多是以翅膀揮擊、驅離,幾乎不會造成民眾傷害,待台灣藍鵲完成育雛工作,便會自行攜眷離去。
北市動保處目前採取「原地保育」原則,不會貿然移除或移動鳥巢,避免造成台灣藍鵲因棲息環境變動而終止繁殖。不過北市動保處也表示,目前落巢幼鳥會予以救援,如需醫療則會轉送至台北市立動物園或專業的鳥類組織。
目前會視現場情形,設置警示標誌,提醒行經該地之民眾,應雙眼直視正在護巢之台灣藍鵲避免遭到偷襲外,也應加速通過。北市動保處亦藉此機會提供相關教育宣導摺頁,希望教育民眾正確的保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