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食性綠水龍 喜歡泡水

很多人分不清楚綠水龍和綠鬣蜥,這兒肯定的告訴你,如果遭到棄養,綠水龍對台灣野外環境的破壞力,更甚於綠鬛蜥,對台灣本土蜥蜴的威脅性更強!所以要養牠,就不可棄養。

特約記者 林猷威/報導

綠水龍( Physignathuscocincinus)因價格親民,且相較於其他蜥蜴較為溫馴,是人氣相當高的爬蟲寵物。原產於中國南方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的熱帶雨林中,喜歡高濕高溫以及有水的環境,對環境的適應性相當強。食性為雜食性,以小型昆蟲、哺乳類以及葉菜類為食。

綠水龍的成體全長在60~90公分左右,相較於70~150公分的綠鬣蜥,整整小了一號。但牠們也是樹棲型物種,且幼體易受到驚嚇,因此必須提供躲藏的空間,並且給予高挑的飼養籠以及能夠攀爬的樹枝或物品。

雜食性的綠水龍,一旦因棄養進入台灣野外環境,危害更嚴重。林猷威/攝

綠水龍喜歡溫度約在攝氏24~32度的環境;冬天應給予幼體加溫,幫助牠們度過台灣的冬天。

綠水龍有時會挖洞躲藏,所以飼養籠的底材可以給予如核桃木屑、椰碎屑等,並舖厚讓牠們有挖洞的空間。要注意的是底材碎屑不要太小,以免被綠水龍誤食,造成消化不良而死亡。也要注意底材有無發霉,因在綠水龍喜歡的高濕度環境當中,底材容易發霉;發霉的底材必須馬上更換,以免影響了綠水龍的健康。

綠水龍和綠鬣蜥相同,是非常需要UVB(紫外線)的,在飼養的環境下,可給予爬蟲專用的UVB燈管作為補充紫外線的來源。但最好的情況還是讓寵物們直接曬太陽,太陽能提供綠水龍完整的紫外線光譜,幫助牠們合成鈣質及生理調節,但在曬太陽時,也要注意水分的補充,避免綠水龍因為陽光的照射而脫水死亡。

綠水龍是半水棲的物種,非常喜歡泡水,水盆的大小需能讓整隻綠水龍泡入,但水位不宜過高,大概在綠水龍半身處即可。綠水龍會長時間泡在水中,所以水盆的清潔相當重要,當水盆內的水混濁或有排泄物時,要馬上換水,以維持良好的環境。

綠水龍的食物以小型昆蟲為主,如蟋蟀、麵包蟲、飼料蟑螂等,若是許可,一個禮拜餵食4~5次為優,偶爾可以補充一點葉菜類的食物,且在人工飼養的環境可以偶爾給予鈣粉補充鈣質。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