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蠵龜養傷結束 下海回家囉!
記者 何宜/報導
一隻於去年8月6日於核三廠擱淺的保育類綠蠵龜,被送至屏東縣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救傷,經過8個月的治療休養,復原狀況良好,在今(25)天上午11:30時舉行野放儀式,將綠蠵龜自屏東縣後灣村海灘一處回放至大海。
本次野放活動邀請海巡署、林務局、保七總隊及福智基金會共襄盛舉。一同為海龜祈福,祝福海龜順利游回大海。海生館去年一共野放了6隻裝設衛星追蹤器的海龜,今年這是第1隻。
海生館獸醫師李宗賢表示,救傷的這隻綠蠵龜經獸醫檢查後,發現海龜排泄物當中有廢棄漁線,且身體狀況相當虛弱。從其背甲長度小於50公分,大約可推估年齡屬幼年。
所幸經過8個月的照護後,海龜體重增加了2公斤,從11公斤養胖至13公斤,健康狀況也逐漸復原。達到野放標準需先經過兩方面評估,一為獸醫觀察其潛水、覓食本能、二為醫院檢查的各項身體數值恢復正常。
李宗賢也說明,海生館接獲的擱淺案件9成都是海巡署通報,救傷的海龜復原期最快有2-3個月,最長也曾到1年半。而被送來的海龜幾乎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或受傷,這可以從牠們的甲殼上附著物多寡判斷,因為健康的海龜會磨石頭清理龜甲,而虛弱的則沒體力清理背甲。
海生館表示,農委會林務局保護海龜不遺餘力,積極建立臺灣海龜救傷通報系統,目前各地方政府及海巡署接獲擱淺海龜的訊息,都會先通知海生館,由海生館依照海龜的發現地點,安排相關單位進行傷病海龜的後送及收容等事宜。
民眾若發現不明原因擱淺的海龜,或漁民誤捕海龜,都可以撥打海巡署報案專線118,海巡署將會第一時間前往處理,並通知本館處理後續相關救援及收容工作。有關海龜收容野放等最新訊息本館亦同步至於本館收容中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