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螺剋星—南美鱷蜥

記者 何宜/報導

「這種鱷蜥,專門吃福壽螺!」當我們聽見兩棲爬蟲協會理事長羅勝隆這麼說的時候,突然對他手上這隻相貌平平的橘臉蜥蜴肅然起敬。

台灣自從民國68年從阿根廷引進台灣的福壽螺,對全台農業損害及投入防制金額保守估計超過百億台幣,不過常見農藥噴灑或以施放天敵方式抑制,始終不見成效。

南美鱷蜥原棲地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魯等地,喜歡河流沼澤地帶,體長可至120-150公分。南美鱷蜥因為有類似鱷魚的背脊和尾巴故得此名,除了外型上的相似外,習性上也和鱷魚一樣喜好水性。

南美鱷蜥雄性頭部呈全面橘紅色。 何宜/攝

不過南美鱷蜥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相當陌生,因為受到嚴格的保護,在市場上並不常見,因此身價也有高達六位數的驚人價格。而牠也屬於Cites 2等級的保育類,Cites其實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簡稱,也就是我們一般熟知的「華盛頓公約」。

台灣雖然不是華盛頓公約的會員國,但仍配合執行此公約規範,防止因國際貿易導致稀有或瀕臨絕種的野生動植物遭濫用。而爬蟲類的Cites規範為等級1不可進口也不可飼養;等級2需為人工繁殖可進口可飼養,但需要有證明文件;等級3則可進口可飼養,不需證明文件。

CITES各等級中較常見的爬蟲物種。  圖/取自網路 製作/何宜

或許是因為南美鱷蜥較不為人知,牠的主食更是會讓人大吃一驚,事實上,南美鱷蜥是完全以水生蘋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螺類為主食,而這種螺類正是在台灣惡名昭彰的福壽螺!

南美鱷蜥經過百萬年的演化,發展出強而有力的上下顎和粗短平整的牙齒,正是用來咬碎螺貝類的最佳工具。牠們的牙齒並不適合用來捕食其他活體食物,所以在台灣飼養南美鱷蜥,其實可以不必煩惱牠的食物來源呢!

福壽螺小檔案

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

別名:又稱金寶螺、蘋果螺、大瓶螺。(台灣農民俗稱夭壽螺,「夭壽」一詞有「短命早死、過分的、惡毒的」之意。)

產地: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

習性:繁殖能力特別強,一個月能產1000-1200粒卵,而且特別的是他們產卵的地方是在水面之上,通常沿著植物的莖葉放置卵,因此逃避水中天敵魚類的覓食,確保卵不被傾滅,因此在防治上是一大難題。由於成長速度快,在許多國家視為入侵物種及農業害蟲。

生物防制的天敵:鯉魚、合鴨農法、鱉、埃及聖䴉等等。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