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破獲26公噸魚翅走私 近4萬隻鯊魚受害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上(4)月28日及本(5)月4日,香港海關分別偵破兩宗走私魚翅案件,各約13公噸的受管制物種的乾魚翅被混雜在不受管制的乾魚翅中,總量高達26公噸,估計共有3萬8500隻名列CITES附錄的鯊魚受害。香港海關指出,就算將兩宗案件拆開來看,其各別檢獲重量與市值皆打破過往單一案件的紀錄,目前香港執法單位已掌握涉案人,待進一步調查。
這兩宗走私案的貨櫃來皆自厄瓜多,香港海關人員透過風險評估,分別抽查了這兩個貨櫃,並從中檢獲各13公噸的受管制魚翅。根據《華南早報》,兩批貨櫃各有三百多袋魚翅,共26公噸受管制魚翅混雜了其它12噸不受管制的魚翅,這些受管制魚翅大多源自長尾鯊(Thresher Shark)與絲鯊(Silky Shark,又名黑鯊、鐮狀真鯊),牠們都是名列CITES附錄二的保育物種。據香港漁護署估計,約有7500隻絲鯊與3萬1000隻長尾鯊在這兩批走私案中失去了鰭。
雖然這兩批運送走私魚翅的貨櫃相隔10日,但托運人為同一人,目的地也是同一間位於香港的物流公司,海關人員已於4月29日拘捕該物流公司的所有人,該男現正保釋候查。若被定罪,這名男子最高可被罰1000萬港幣(約為3850萬新台幣)及監禁十年。
海關部門粗估兩宗案件的市值共約860萬港幣(約3310萬新台幣),就算將兩件走私案分開來看,都已突破香港走私魚翅的重量與市價。除了這兩批來自厄瓜多的走私魚翅,今(2020)年香港海關已沒入的15公噸的受管制魚翅,價值540萬港幣,而去(2019)年全年度的走私魚翅檢獲量為12公噸,前(2018)年則僅有641公斤。
雖然走私受管制魚翅的重量年年提升,但並不一定代表市場需求量增加,《華南早報》指出,一名香港執法人員表示,今年的緝獲量之所以提升,是加強檢查以及與其它國家及中國大陸合作的結果;WWF香港分會則認為,可能是因為各國政府正忙著對抗武漢肺炎疫情,貿易商趁機將運送魚翅視為商機。
根據美國《時代》,在香港,買賣鯊魚行為不一定是非法的,前提是必須申請許可並受管制;此外,香港是全球魚翅市場的最大樞紐,約有一半的貿易量會通過此地,這些魚翅入港後,會被轉往其它東南亞國家,在這些國家,魚翅被視為美食,常出現在婚宴或大型聚會上,也常現身於高級餐廳的餐桌上。然而,由於魚翅常是在鯊魚活著的時候就被割下,因此許多倡議組織積極宣導拒吃魚翅,並向提供魚翅料理的餐廳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