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一季擱淺報告:鯨豚死因多為誤捕、海龜多為寄生蟲感染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海委會海保署於今(17)日公布2020年第一季台灣鯨豚及海龜擱淺報告,今年第一季的擱淺通報量與往年相較並無明顯增加,而擱淺個體的死因,除去難以辨識及尚待檢驗者,鯨豚的死因多為漁業誤捕,海龜則以寄生蟲感染導致死亡者為多;值得一提的是,本季鯨豚與海龜各有一例特殊的擱淺案例,包括大年初一擱淺漁長濱海岸的藍鯨以及1月31日現蹤花蓮的綠蠵龜,後者是在16年前於石垣島於被標記的個體,經漁民通報後,這隻綠蠵龜得以重回大海。
根據2020年第一季台灣鯨豚及海龜擱淺報告,本季鯨豚通報數量為44隻,較2018年68隻,及2019年51隻為低,通報種類以露脊鼠海豚(江豚)最多,共有21隻,通報地點則以澎湖、金門、台東與連江為主。海龜通報量則為101隻,與去(2019)年第1季的103隻相近,與過去5年的資料相比,今年的擱淺通報量並沒有明顯增加,通報種類以綠蠵龜最多,共有92隻,通報地點則以新北、屏東、台東、澎湖及宜蘭為主,其中新北市通報量為32隻,屏東居次,共有17隻。
在死因方面,本季通報的44隻鯨豚擱淺個體中,有22隻因個體腐爛等因素難以判斷死因,另22隻中還有9隻尚待檢驗,其餘個體的死亡原因有9隻可能為漁業誤捕、2隻死因為嗆水,另2隻則為疾病感染。至於擱淺海龜個體,本季共有9隻海龜接受病理解剖以釐清死亡原因,其中6隻為寄生蟲感染導致死亡,1隻因外力創傷導致死亡,1隻的死因則同時包括寄生蟲感染與外力創傷多重原因,另有1隻病理解剖預計於下季出爐。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的鯨豚與海龜各有一例特殊擱淺案例,在今(2020)年農曆大年初一,一隻藍鯨擱淺於台東縣長濱海岸,在發現該個體之初,專家群根據其外形特徵推測其為長鬚鯨,但經團隊進一步研究外觀形態與DNA檢驗,發現這是一隻還在生長期的藍鯨幼鯨,為台灣首度紀錄的藍鯨。為了解剖這隻藍鯨,海保署也邀集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海保署表示,該藍鯨的骨骼重建工作以及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成果與國人分享。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殊案例則為1月31日於花蓮誤闖定置網的綠蠵龜,牠的出現為海龜科學資料增添了一筆橫跨16年的珍貴記錄。海保署說明,當日在漁民積極回報之下,這隻綠蠵龜即時接受救援並順利回到大海,但其身上掛有一只鐵製標籤,救援團隊循線聯絡到日本海龜協會,發現這隻綠蠵龜竟然是16年被標記的個體!2003年9月8日,這隻綠蠵龜在日本琉球石垣島由研究人員小林先生標記野放,當年牠的背甲只有50公分左右,如今背甲已超過75公分,且健康狀態良好,令台日雙方研究人員都感到十分開心。
綜合2019年度擱淺報告及今(2020)年第1季擱淺報告,可發現人為活動對於海洋生物影響甚鉅,例如本季通報案件中就有不少漁業混獲導致死亡的鯨豚個體。海保署說明,漁業作業難免會意外捕獲到非目標物種,因此國際間致力於研發漁具改善措施,至今已有海龜脫逃器、圓形鉤、避鳥繩、音波忌避器等,而海保署也將於今年起展開台灣沿近海域海洋生物與漁業互動的調查計畫,希望透過與漁民合作紀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咬食漁獲或被混獲情形,進而提出減緩建議措施。海保署也提醒民眾,若看到需要救援的海洋生物,請立即撥打「118」海巡專線,讓海洋生物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海保救援網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