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鄉黑熊死因出爐 疑重摔後遭啃咬致死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上(3)月中,一頭成年母熊陳屍於花蓮卓溪鄉,花蓮林管處委請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家衛所)進行屍體剖解以瞭解死因,剖解結果已於昨(9)日出爐,推測這隻母熊生前因不明原因從高處墜落後又遭動物啃咬才導致死亡;但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指出,他前往當地勘查時,發現山壁上的獸徑上有多處腳印與血跡,懷疑黑熊在摔落前已受傷。
上(3)月17日上午,花蓮卓溪鄉巡守隊在南安田區發現一頭死亡母熊,無耳標且四肢完整,但下腹部有一大面積的開放性傷口,通報花蓮林管處後,由花蓮林管處委請家衛所進行屍體剖解。根據家衛所剖檢報告,這隻母熊肌肉量充足、皮下及內臟脂肪豐富,體表雖有壁蝨,但糞便未檢出寄生蟲蟲卵,顯示為營養狀態良好之成年個體,病原檢測狂犬病、犬瘟熱、犬/貓小病毒、犬腺病毒第一型、冠狀病毒及A型流感病毒皆為陰性;該母熊沒有懷孕,雖擠壓乳頭有殘乳,但乳房無明顯腫脹,應是泌乳末期階段而非哺乳期,意即小熊已可採食其它食物,而非以母乳為主食,
至於死因,花蓮林管處表示,這隻母熊的頭部及全身都沒有發現子彈及疑似槍傷的痕跡,因此並非遭人槍殺,根據檢剖報告加上黑熊屍體發現處鄰近峭壁且下方斜坡有物體滾刷痕跡,研判這隻母熊生前可能從峭壁或高處墜落,在重傷的狀況下再遭其它動物啃咬,綜合這兩個原因而導致死亡。
根據檢剖報告,這隻母熊的右胸有嚴重撞擊造成的撕裂傷與出血,前段鼻甲骨斷裂、雙側鼻孔出血,研判是從峭壁墜落途中被樹枝、碎石等異物所傷;此外,母熊後腹部、雙側大腿內側及鼠蹊部則有大面積開放性創傷,腹部傷口邊緣皮膚及肌肉束有鋸齒狀撕裂,有多處刺穿型傷口、皮下出血、黏膜蒼白,內臟露出、部分腸道缺失,留存的腸道斷端則成形狀不規則,綜合以上,強烈懷疑這隻母熊在死前曾遭其牠動物啃咬,但並不確定是何種動物所為,無法確定也無法排除犬隻、山豬或其它黑熊的可能性。
據當地巡守隊員表示,發現這隻黑熊的地點為友善田區,野生動物多樣豐富,常有水鹿、野豬及山羌等動物至田區覓食,而巡守員也在發現屍體的次(18)日到附近巡查並架設自動照相機,皆無發現幼熊或其它可疑跡象。花蓮林管處表示,將持續與巡守隊進行巡護,共同守護生態環境。
不過,對於花蓮林管處對黑熊死因的說明,長期研究台灣黑熊的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持保留態度。黃美秀在個人臉書上表示,上(3)月17日他接獲消息後,便立即與南安部落友人前往現場查看,當時母熊屍體已被運走,現場並無大量血跡,僅有臨近陳屍地點的工寮鐵皮有疑似被撞擊的痕跡以及較大片的血漬,但沿山壁往上循獸徑走,卻能發現多處腳印和血漬,可見母熊在墜落前已經負傷。
黃美秀同時指出,該山壁坡度約30度且雜草密生,高度落差僅有四公尺,毛多且厚又體脂肥厚的黑熊應不至於摔到重傷,他表示:「對於已死亡個體而言,求水落石出總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我們起碼仍可謹慎求證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