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琵數量再創新高 在台度冬黑琵也破紀錄

記者 陳璽安/報導

2020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已出爐,普查結果是黑面琵鷺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新高,全球黑面琵鷺數量達4,864隻,也較去(2019)年增加401隻;其中,台灣的度冬黑琵也創歷史新高數量,共計2,785隻,佔全球族群的57.3%,令保育人士振奮。不過負責統籌普查的香港觀鳥會指出,雖然全球黑琵數量增加,但香港和深圳、澳門與越南紅河的黑琵數量卻是不增反減;而中華鳥會也指出,台灣作為黑琵最大度冬地,黑琵的數量波動受台南的黑琵數量影響,顯示台南的棲地保育最為關鍵。

2020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已出爐,全球黑琵數量與全台數量皆創歷史新高。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 WK Cheng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每年由香港觀鳥會統籌,調查地點涵蓋全球120個黑面琵鷺(黑琵)棲地,近五年來已是第四度破新紀錄,達4,864隻,逼近五千大關,也較去(2019)年成長9%。香港觀鳥會指出,綜合20多年的普查數據,顯示黑面琵鷺(黑琵)的數量正持續且穩定地上升,日本、台灣及中國大陸的黑琵數量都有顯著增加,顯示今(2020)年的增幅並非發生在個別地方,而是整體數量的增加。其中,台灣作為黑琵最大度冬地,今年再度創下2,785隻的新紀錄,比去年增加378隻,佔全球度冬族群的57.3%

與往年一樣,台灣黑琵冬族群主要分布在台南、嘉義與高雄,其中以台南市為最最多,今(2020)年調查的數量為1,837隻,佔全台66%,較去(2019)年增加267隻;嘉義縣居次,共計550隻,佔19.8%;高雄市則有241隻,佔全台度冬黑琵數量的8.7%。除了台南、嘉義、高雄,雲林、宜蘭與金門等地亦有族群,中華鳥會指出,近年台灣的度冬黑面琵鷺族群數量持續成長,且有逐年擴散的跡象,西南沿海的雲嘉等地的黑琵數量也是持續上升,今年又以雲林的成長最為明顯,數量來到102隻,比去年多將近一倍,未來值得關注。

歷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結果。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2020黑面琵鷺全球普查地區結果。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

雖然全球普查的黑琵數量與台灣的黑琵數量雙雙創下新高,但保育人士並未因此鬆懈。香港觀鳥會指出,在全球黑琵大幅增加的同時,香港棲息的黑面琵鷺數量卻顯著下降,今(2020)年在後海灣(包刮香港與深圳)僅記錄到361隻,相較於十年前的數字,後海灣的黑琵數量減少了22%。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這樣的結果顯示後海灣濕地生態環境正在惡化,適合黑琵的食物減少,使牠們不再來訪,保護後海灣生態環境已是刻不容緩

香港觀鳥會同時指出,除了後海灣,澳門與越南紅河的黑琵數量也有顯著下將。至於台灣,中華鳥學會指出,台灣的黑面琵鷺整體族群趨勢仍有些波動,且與台南市黑琵的數量變化有明顯的關聯,顯示台南的棲地保育最為關鍵

黑面琵鷺小檔案

學名Platalea minor,港稱黑臉琵鷺,愛鳥人士常簡稱為「黑琵」
因嘴部形狀又得「飯匙鳥」、「黑面勺嘴」等名,
為遷徙性候鳥,每年一至三月會到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日本、越南、泰國等地度冬
1980年代曾經不到300隻,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

2020台灣黑面琵鷺普查分布圖。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