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藍鯨可能學會了躲避船隻 船隻速度是關鍵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人類活動時常對鯨豚造成傷害,船隻撞擊便是其中一例。以藍鯨來說,在美國加州,2007年至2011年間共有9隻藍鯨遭船隻撞擊致死,而這還只是有明文記錄的數字,研究人員認為這只是實際傷亡數字的冰山一角。

不過美國學者近期發現,一隻雌性藍鯨可能學會了躲避船隻,這隻藍鯨在船隻靠近時放慢上升的速度甚至停止上升改為下沉,並在船隻離開後改變了行進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與該藍鯨「交手」的貨櫃船是降低船速計劃的一員,它的船速比一般船舶慢上許多,可能因此讓藍鯨有足夠時間做出反應、躲避船隻。

一隻雌性藍鯨可能學會了躲避船隻,牠在船隻靠近時放慢上升的速度甚至停止上升改為下沉,並在船隻離開後改變了行進方向。示意圖,非當事鯨與當事船,取自Pixabay

2014年9月13日上午8時48分,一隻活動於聖巴巴拉海峽的雌性藍鯨被研究團隊用吸盤的方式黏上兩個裝置,這兩個裝置具有壓力傳感器、數位錄音等功能,可以幫助研究團隊追蹤鯨魚位置、瞭解鯨魚的行為,兩個裝置在數小時內先後脫落,團隊一共記錄到118次潛水行為以及122個可分析的GPS位置,當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藍鯨的潛水深度以及鄰近船隻的距離,竟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當天共有三艘船隻被記錄到,其中一艘名為「Mokihana」貨櫃船在離這隻藍鯨約2公里處,以11.3節的速度往牠的方向駛來。當時這隻藍鯨正從水深277.5公尺處緩緩上升,隨著「Mokihana」不斷靠近,藍鯨開始放慢上升速度;當船與藍鯨的直線距離約300公尺時,藍鯨不僅不再上升,反而開始下沉

在藍鯨因貨櫃船靠近而改變上升速度後的90秒,兩者間的直線距離已經來到100公尺,這也是這隻藍鯨與「Mokihana」最近的距離;在「Mokihana」遠去後,藍鯨才恢復原本的動作,繼續上升,但牠稍微改變了行進方向,向左旋轉25度,最後牠浮出水面的時間比原本預計的時間晚了約3分鐘。除了這艘「Mokihana」,另外兩艘船都在1.5公里遠的地方,並未與藍鯨接近。

這次觀察讓研究團隊非常驚訝,當天這隻藍鯨曾多次深潛後上升,但只有在船隻通過時才有這樣的行為變化。對於這項觀察結果,海洋科學家Morgan Visalli表示,雖然難以從單一鯨魚、單一事件中得知全貌,但該海域運輸量大,鯨魚與船舶的互動機會多,如果鯨魚在與船舶交手的過程中活了下來,牠們或許能夠學會如何避開船隻。

船舶放慢行進的速度,就能讓鯨魚有足夠時間迴避,進而避免遭到船隻撞擊。示意圖,非當事鯨與當事船,取自Pixabay

究竟鯨魚是如何發現船的存在並做出反應?研究團隊認為,讓這隻藍鯨做出反應的主因應該是貨櫃船帶來的噪音,但這對鯨魚的安危來說並不利,因為船舶主要的噪音來源是位在船尾的螺旋槳,而船舶船身動輒上百公尺,這讓牠們只有很少的時間對船的靠近做出反應,不過,如果船舶放慢行進的速度,就可能讓鯨魚有足夠時間迴避,進而避免遭到船隻撞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與藍鯨交手的貨櫃船「Mokihana」正是聖巴巴拉海峽降低船速的實驗計劃中的一員,該計畫旨在要求船舶將船速從14至18節降至12節,藉以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如今這項計劃又多了一個好處,也就是避免鯨豚遭到船隻撞擊。研究團隊成員 Szesciorka則指出,如果能夠對鯨魚的行為有更多瞭解,將有助於瞭解如何保護牠們,她說:「我不確定我們有沒有辦法改變鯨魚的行為,但我們可以船的行為以及人類的行為。」

這次的觀察與研究已於2019年12月發表於《Frontier In Marine Science》,研究團隊的成員來自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卡斯卡迪亞研究團體(Cascadia Research Collective)、史丹佛大學生物學系霍普金斯海洋站、美國國家公園署自然聲音和夜空部、紹索爾環境公司、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長海洋實驗室等單位,他們正在進行航道中的鯨魚行為研究以及鯨魚對海軍聲納的行為反應等研究。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