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隻昆蟲隨身帶著吸管? 來大自然「找蟲」
記者 朱鈴玉/報導
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日前舉辦「永續馬明潭-與昆蟲共舞」營隊,與永建生態教育學院合作,邀請臺大吳加雄博士及林衍德先生擔任講師,透過實際動手拆解昆蟲標本、手繪昆蟲構造,更進一步認識昆蟲特徵。並帶領學員踏入馬明潭生態園區,近距離觀察屁股有根大吸管的昆蟲─紅娘華、翅膀上閃耀紫色光芒的紫斑蝶,以及成蟲螢光閃閃的螢火蟲幼蟲等。讓臺北市學生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昆蟲,一窺昆蟲世界的奧妙;活動同時也從生命教育的角度,引導學員培養對大自然物種的尊重。
南港國小鄭又寧同學表示:「自己非常喜歡昆蟲,參加營隊最特別的地方,是很近距離觀察昆蟲的構造,例如平常不容易看到的保護鞘等部位。」信義國小楊家沄同學提到:「去年參加過中心辦的昆蟲營,覺得昆蟲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所以這次主動報名參加,最有趣的地方是可以到野外直接觀察昆蟲,覺得很興奮。」
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執行長同時也是永建國小校長吳文德指出:「在傳統課室教學中,孩子們只能透過老師展示的昆蟲觀察箱來瞭解昆蟲,有別於此,營隊可以帶給孩子更多主動去探索自然以及不斷與老師討論的學習機會。」透過營隊走入自然探尋螢火蟲幼蟲、近距離觀察各類蛾蝶身上斑紋,以及實作體驗生態研究員野外觀察記錄的歷程,讓學子在埋首課業之餘能走出戶外,看見更多自然生態的美麗與感動!
紅娘華為肉食性,前腳為捕捉足,當捉到獵物如小魚、蝌蚪時,就用前腳緊緊捉住,然後用那尖尖的刺吸式口器刺進獵物中,再注入消化液,消化成液態後吸入。
人工飼養時曾提供五種食物。
一~三齡時使用孑孓及小蝌蚪,撈孑孓比較辛苦且來源不易掌握,下雨天撈不到半隻;另到野外撈蝌蚪餵食,但小朋友看到蝌蚪被吃掉有些不忍。
四、五齡至成蟲時用麵包蟲餵食,但麵包蟲外皮較厚硬,不容易刺進去;7月改用麗蠅的蛆(釣魚店販賣之釣魚餌料),放置冰箱內,餵食時取出,可保存近一個月,不用為食物來源煩惱方便許多。後來也用捕蟲網捉一些小蒼蠅或小蚱蜢,放進水中讓紅娘華抓取。
餵食方法:當牠小時候,把孑孓、蝌蚪放進水中,紅娘華自會捕食。長大後則將蛆要用鑷子夾住放在前腳附近讓牠抓住(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養尊處優,恐怕牠不會自己捕食了),有時候還不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