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龜媽媽亂產蛋 蛋被踩破靠保育員巧手修復

記者 陳璽安/報導

破鏡難重圓,裂蛋卻可修補!台北市立動物園照養了許多卵生動物,動物媽媽把蛋生下來後,有時會遇到意外導致蛋的損傷甚至破裂,例如動物園中有隻緬甸星龜媽媽,總是以「四處亂撒」的方式產蛋,散落在各地的蛋很容易被踩壞而無法順利孵化出寶寶,好在有保育員巧手「補蛋」,修補蛋殼讓胚胎得以正常孵化,也讓龜寶寶有機會破殼而出。

經過修補的蛋已開始發育。戴為愚/提供

緬甸星龜是一種罕見的陸龜,僅棲於緬甸西南境內的山區樹林,因輻射狀的背甲紋路而得名,但由於遭到人為任意捕捉,野外的緬甸星龜族群量相當稀少。2003年,台北市立動物園創下緬甸星龜人工繁殖成功的全球首例,開啟了域外保育之門,國內外許多單位共同合作,期待透過人工繁殖讓緬甸星龜重返棲地。雖然台北市立動物園繁殖緬甸星龜的經驗豐富,照養團隊還是會遇到由動物媽媽製造的小意外,例如其中一隻有特殊產蛋習慣的緬甸星龜媽媽。

這隻緬甸星龜媽媽不知是太迷糊還是太有個性,總是不在洞穴內產蛋,而是以「四處亂撒」的方式,讓蛋散落在各地,也導致龜蛋容易被踩壞,讓胚胎無法正常發育,自然無法順利孵化出龜寶寶。為了提高損壞蛋的孵化率,台北市立動物園的保育員練就一身「補蛋技術」,仔細修補破損的蛋殼,讓胚胎能夠持續正常發育,也提高龜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機率。

蛋殼修補可提升幼龜孵化率。戴為愚/提供

針對蛋的損傷,保育員會先評估受損程度、並進行級別分類。戴為愚/提供

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動物園的「補蛋技術」起始於某次保育員的急中生智,當年的保育員在進行龜蛋人工孵化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蛋殼破損,趕緊用目光所及的膠帶來黏住破掉的蛋殼,沒想到胚胎很賞臉地繼續在蛋殼裡發育,最後安全孵化,也就此開啟了保育員對於「蛋殼修補技術」的學習、精進與研發。

補蛋的重點在於將破損處完整覆蓋,避免水份過度散失或微生物入侵。每當拿到損壞蛋,保育員會先評估蛋的損壞程度,將其「檢傷分類」成三個等級,等級1的蛋殼完整,只有表面出現裂痕;等級2是蛋殼破損,但內層卵膜完整;等級3則是蛋殼與卵膜皆受損,蛋液已溢出。

面對等級1的損壞蛋,保育員會利用無毒的指甲油將裂縫填好填滿;等級2至3的蛋則有多種修補方法,一種是利用石臘膜、高級人工皮、熱熔槍等工具修補並將蛋殼黏合,另一則是「回收蛋殼再利用」,將過往回收的蛋殼清洗乾淨並消毒,再配合無毒指甲油貼於破損處。

經過多年努力,經修補之損壞蛋的孵化率已逐步提高到30%至50%,當保育員觀察到胚胎在經修補的蛋中持續發育,內心總有說不出的開心和成就感,而當龜寶寶破殼而出的那一刻,保育員更是充滿驚喜與欣慰,也為生命的韌性而感動。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補蛋的程序作業複雜,需要工作人員高度的細心和用心,這樣的技術更為瀕危的卵生動物帶來新生命與希望,也讓動物的遺傳多樣性能夠延續下去。

蛋殼完整只有表面出現裂痕可以用無毒的指甲油,將裂縫填好填滿。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以石臘膜或高級人工皮貼覆蛋殼。戴為愚/提供

蘇卡達象龜蛋殼經過修補的蛋順利孵化出幼龜。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