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在水溝以為是石頭 取出竟然是烏龜

記者高維奇/報導

雨季將至,位於台南的山上水道博物館工作人員日前在清理博物館側溝時,發現有一塊石頭卡在溝槽內,擔心會阻礙水流,用力板起來後,發現居然是一隻烏龜。

園區工作人員清水溝時發現一粒「石頭」卡住,板開石頭後赫然發現是烏龜。圖/水道博物館提供

博物館工作人員黃文鍠說,博物館去年10月啟用,由於不是雨季,該區域的水溝是開幕以來首度清理。當工作人員發現水溝中的烏龜動也不動,以為是石頭,用方扳開時赫然發現是一隻烏龜,趕緊協助脫困,並且帶到園區的景觀水池放養,原本擔心已經一命嗚呼了,想不到,才送到水池,烏龜馬上游走潛入水中不見蹤跡,生命的堅韌令人驚嘆。

本以為烏龜只剩半條命,送到水池馬上游走潛入水中不見蹤跡。圖/水道博物館提供

園區的景觀池面積夠大,水中或池畔草坪有烏龜吃不完的食物,也有窩藏的空間,池中造景用的石頭,也方便烏龜日光浴,大家說該隻烏龜大難後找到寶地,很有福氣。

晴天出太陽,放養在景觀池的烏龜在石頭上日光浴。圖/水道博物館提供

該烏龜到底從哪裡來?受困水溝多久了?沒人能說個準,園區為什麼會有烏龜出現,大家也百思不解。

其實,水道博物館就位於曾文溪畔,前身是自來水淨水廠,稱為台南水道,抽取曾文溪水過濾處理,每日供應10萬人使用,台灣光復該地劃歸台南市管轄,自來水公司於6年前捐贈台南水道給台南市政府,範圍包含山仔頂的「淨水池區」與曾文溪畔的「水源地區」,由市府維護、管理,並斥資展開修復,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水道博物館。

專家研判該隻烏龜可能是從曾文溪而來,為了覓食或避寒而上岸到走到園區,由於是澤龜,可能為了泡水、飲水而被卡在水溝。烏龜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而不會餓死,尤其是冬天,基本不太吃東西,才能在受困中存活。

烏龜是極古老的生物,研究顯示在6千5百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有少數烏龜存活下來,最新的發現是法國出土一種半球陸龜的化石,研判是在恐龍滅絕大災難中存活了下來的。專家表示,在那場災難後能存活很不容易,要面對有毒的空氣,稀少的植被,只能靠極有限的食物生存。來自沙漠的蘇卡達象龜,就是適應極端惡劣環境的事證,野生蘇卡達只能吃些高纖維、低蛋白的植物,卻是世上三大巨型陸龜之一。

來自沙漠的蘇卡達象龜,就是烏龜適應極端惡劣環境的事證。高維奇/攝

烏龜能在極度艱困的環境存活,也造成很多誤解,迄今仍有人說烏龜喝水就可以活,甚至只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能長命百歲,都是不正確的觀念。也有把烏龜的生存本能迷信似的極度誇大,例如早年傳出有人在挖除老舊廟宇的地基時,赫然發現百年前埋在地基的烏龜還活著,非常誇張。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