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跨物種親情 新手獅媽媽收養幼豹
記者 陳璽安/報導
草原上,一隻母獅守護著牠的三個寶寶,其中一隻寶寶的花紋特別不一樣,仔細一看,這隻特別的寶寶竟然是一隻幼豹!這段特殊的跨物種親情發生在2018年12月的印度吉爾國家公園(Gir National Park),研究團隊表示,跨物種的收養行為非常罕見,收養競爭者的後代更是特例,而這起特別的收養案例已於上(2)月發表於期刊《Ecosphere Naturalist》。

位於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爾國家公園是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在2018年12月,研究團隊在此觀察到一隻年輕雌性亞洲獅收養了一隻印度豹寶寶。研究指出,照顧無關的後代要付出很大代價,甚至可能對總括適存性(inclusive fitness)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動物界的收養行為大多發生在同一物種,少數跨物種收養則是發生在無競爭關係的物種之間,至於獅子與豹這種彼此激烈競爭的物種,更常出現相互殺害對方幼崽的情形,然而吉爾國家公園的這隻母獅卻反常地將一隻幼豹視為己出,同時照顧幼豹與自己的兩隻親生幼獅。
這段罕見的跨物種親情吸引了研究團隊的注意,他們花了一段時間觀察這個獅子家族成員的互動,發現母獅確實把幼豹當成自己的孩子飼養。研究人員從幼豹的眼睛顏色判斷牠只有兩個月大,與另外兩隻幼獅年齡相仿,三隻幼獸一起玩耍,一起在母獅的懷中吸吮母乳,一同食用母獅捕獲的獵物,無論是母獅與幼豹之間,還是幼豹與幼獅之間,皆相處得十分融洽。

其實在2017年,也有研究團隊在坦尚尼亞的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Ngorongoro)觀察到一隻剛失去幼崽的母獅正在哺育一隻幼豹,不過當時的觀察僅持續了一天,因此不被視為正式收養;吉爾國家公園的這隻母獅的狀況則與前者不同,牠對這隻幼豹的照顧是長期且持續的,研究人員認為這隻母獅的行為並非出於一時混淆。
如果不是一時混淆,這段跨物種親情究竟如何發生的呢?研究團隊認為,吉爾國家公園的這隻年輕母獅僅有5、6歲,又是第一次生產、哺乳的新手媽媽,可能是年輕加上母性與賀爾蒙刺激,蒙蔽了牠對「不尋常的斑點幼崽」的辨識能力,或導致牠的缺乏對幼豹的辨識能力。
此外,幼豹與幼獅的相似性也可能促成這段關係,例如身體姿勢、嗷嗷待哺的聲音等等,加上幼獅的前額、四肢與腹部也有與豹紋相似的斑點,這些可能是能夠刺激母獅或母豹產生母性的特質。研究認為,母獅的反應類似於「巢寄生」(brood parasitism)的先趨機制,意即母獅對幼豹的照顧是源於本能的親代撫育而非後代識別。

除了獅媽媽的收養動機,豹媽媽的去向也令研究人員好奇。研究指出,團隊在發現這段跨物種親情的隔天,於同一區域發現了一隻雌豹,雖然研究人員無法判斷這隻雌豹是否在哺乳狀態,但團隊認為牠很有可能是幼豹的親生媽媽,出於某種原因遺棄了這隻幼豹。由於母獅在生產後會獨自生活、獨自育幼,這種社會性使這隻母獅附近沒有公獅存在,否則公獅很可能會將這隻幼豹殺死,就在這樣天時、地利、獅和之下,幼豹被母獅收養。
不過,這段親情隨著幼豹的死亡而畫下句點。2019年2月11日,研究團隊在一座水坑附近發現了這隻幼豹的屍體,沒有受傷痕跡,但經解剖發現這隻幼豹有先天性股疝氣,這可能是這隻幼豹的死因,研究團隊的觀察就此結束,這段觀察已於今(2020)年2月21日發表於期刊《Ecosphere Natura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