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斑紋異齒鮫 小寶寶呆萌模樣超吸睛

記者 姚崇仁/報導

位於屏東車城鄉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是國內復育海洋生物的重鎮,而海生館近年來陸續復育出不同品種的鯊魚,而在3年多前破卵而出的斑紋異齒鮫寶寶,在飼育員細心照顧之下,現在已經長到50公分長,而且近日也放入海生館世界水域館活化石區斑紋異齒鮫展缸,與其他成魚一起生活。

海生館復育的斑紋異齒鮫寶寶已順利長大,並與其他成魚一同生活。海生館/提供

海生館指出,俗稱「角鯊」的斑紋異齒鮫不同於其他種鯊魚,牠們是現存最古老的鯊魚種類之一,在古生代石炭紀(約3億6千萬年到2億3千萬年)便已出現在地球上,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的亞熱帶區域,而斑紋異齒鮫顧名思義就是有著斑馬紋般的外表,另外還有不同於其他鯊魚均一形狀的齒型,除了銳利的牙齒外,在後排還有如同臼齒功能的齒型

而屬於卵生的斑紋異齒鮫,最特別的莫過於牠們被稱為「卵鞘 」的卵,與一般圓型的卵不同,牠們的卵鞘呈現螺旋狀,而這次海生館的斑紋異齒鮫寶寶,是在2015年5月中旬先由母鯊產生卵鞘,再經過300多個日子,終於在2016年暑假破卵而出,由於斑紋異齒鮫從產卵到孵化的需要歷時8~10個月,且必須在攝氏約20度的水溫裡,海生館飼育人員必須細心觀察、研究及照護,才能成功迎來鯊魚寶寶的誕生

斑紋異齒鮫的卵鞘。 海生館/提供

剛孵化的斑紋異齒鮫。 海生館/提供

經過3年多的照顧,斑紋異齒鮫寶寶經過海生館飼育人員評估後,確認可以適應與一般成魚生活後,便移入展缸,同時為了適應鯊魚寶寶的適口性,飼育人員會特別準備切分適當大小的蝦子、魚丁等來餵食,讓斑紋異齒鮫寶寶能夠順利長大。

海生館也提到,相較於其他鯊魚兇猛的外型,斑紋異齒鮫帶點呆萌樣的無害外表,再加上習慣待在缸底固定不動的特性,也讓牠們榮登海生館最溫柔、可愛的鯊魚。

斑紋異齒鮫習慣待在缸底固定不動。 海生館/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