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造就豐富生態 南市辦樹木保育宣導

記者高維奇/報導

樹木與人類及許多動物生存息息相關,卻也因此讓很多樹木被砍,最普遍是樹木會聚鳥,製造噪音,排遺汙染地面等,也有古早留下的觀念,認為老樹會「成精」,造成往後不敢砍的困擾而不敢種樹,種種觀念讓綠化推廣大打折扣。

台南市國中小樹木保育宣導講座開跑。圖/台南市府農業局提供

因此,樹木保護及相關的環境教育觀念要從小扎根。109年度台南市國中小樹木保育宣導講座開跑,台南市政府農業局辦理系列到校宣導講座,計有13所國中小學申請。第一場6日於柳營區太康國小開跑,經由講師引導,學童反應熱烈,紛紛發表對於樹木保護的看法。太康國小樹木多,講師也把教室拉到戶外,讓學童親身接觸樹木,感受樹木的氣息,讓學習更有感。

除了野鳥,許多動物生存與樹木息息相關。高維奇/攝

農業局長謝耀清表示,除了公園以外,最多樹木的地方就是校園,學校可以運用既有的自然資源做環境教育,學生學習效率高。今年度邀請到6位講師分別到校做樹木保育宣導,講師群有樹藝師、樹木工作者、社區大學、特殊教育、環境教育等多元的背景,還有一位曾是珍貴樹木保育志工。希望以講師群豐富的經驗,為小學生灌輸正確的護樹觀念。

公園大樹上常見的松鼠。高維奇/攝

除了提供野鳥覓食棲息,許多動物也依賴樹木存活,原始森林遭砍伐,也是許多動物的劫難。近年來生態環境教育普及,讓人類知道樹木與人類等許多動物的生活息息相關,植樹活動被熱烈推廣,但市區仍以公園、學校等公部門的開放空間為主,私人領域並不多。

颱風豪雨後得花很多時間清理枝葉落果。高維奇/攝

南部地區有許多「農舍」,建蔽率只有10%,即千坪農地只能興建百坪的建物,90%的空地必須栽農作物、種樹等維持農業用途。常見的情形是,一開始確實種了很多樹木,但幾年後砍掉的也不少,原因很多,有人嫌樹木夜間棲息太多野鳥,傍晚時吱吱喳喳非常吵,且排放大量鳥糞影響環境衛生,樹下無法停車。一名農舍主人說,自己對鳥鳴的噪音及排遺尚可忍受,但鄰近的農田主人卻不斷向他反映表示,因為樹木聚集太多鳥,使得農作物大量被野鳥食用;樹根伸展到隔壁的農田阻礙整田,要求砍掉樹木。

原本種在農田邊的大樹,農民嫌聚集的鳥會吃農作物,索性將之毒死枯萎。高維奇/攝

農舍主人說,雖然無法證明食用農作物的鳥群是來自他家的樹木,但難以忍受不斷被抱怨抗議,加上家中的女主人也抱怨每天有掃不完的落葉,颱風過後得花很多時間整理被吹落的枝葉果實,索性就全砍了,還花了幾萬元的砍樹移除費。

很多老一輩相信榕樹、茄苳等成為大樹後會有神靈附體,形成「樹王公」、「榕王公」、「神榕」,讓很多民眾雖有廣大空地,也不敢隨便種樹,以免往後要利用土地時因不敢砍樹而造成困擾。

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台南推廣環境教育已久,在樹木保護上也需從小扎根,讓學童更親近樹木、更了解樹木,懂樹才能護樹。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