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也有「鼠」患!?動物園揭琵琶鼠危機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水中也有「鼠」患,但不是一般人熟悉的嚙齒動物,而是有「垃圾魚」之稱的「琵琶鼠」。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琵琶鼠外型奇特,因號稱可以吸食、清理水族箱壁上的藻類而被引進台灣,但不知為何被棄養丟入野外的河川中,已成為嚴重影響台灣河川生態的入侵種,成為另類的「鼠」患。
「琵琶鼠」又有「清道夫魚」、「垃圾魚」、「異形」等稱號,其實是多種身批骨板的底棲型魚類之通稱,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琵琶鼠原生於南美洲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巴拉圭等地,牠們左右兩邊的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可吸附在水族缸壁上,因此在80年代被引進台灣,被水族業者宣稱可以食用箱底的藻類穢物、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奇特的外觀加上清掃能力也吸引了一批愛好者的飼養。
然而,由於缸壁上的藻類並非琵琶鼠的最愛,當飼主投入好吃的飼料時,牠們就會棄藻類而吃飼料,並不想委身當清道夫,因此牠們的清潔表現不如預期,再加上牠們長大後變得不再可愛,因此與許多外來種動物一樣,琵琶鼠被輕率地棄養到野外,為台灣的河川生態埋下危機。
台北市立動物園說明,琵琶鼠環境適應力強,繁殖力也強,不僅與台灣河流裡的原生種競爭資源,還會越長越大,體型大到一般大魚或鳥類沒辦法吞食時,牠們就再也沒有天敵的壓力了,此時,琵琶鼠優秀的刮食能力不單搜刮河流裡的水生植物,底層的小魚及魚卵也會被吞食下肚。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琵琶鼠繁衍得越來越多,大幅壓縮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台灣河裡的原生物種遲早會被這群外來種饕客淘汰出局。
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除了棄養,琵琶鼠也常常透過宗教放生活動進入台灣河川生態,與琵琶鼠情況類似的還有吳郭魚、福壽螺、斑腿樹蛙等外來種生物,牠們都是適應了當地生活環境、繁殖快速且缺乏天敵的例子,對台灣的原生本土生物造成嚴重的侵害,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琵琶鼠造成的水下「鼠」患無法輕易結束,也呼籲民眾不要隨意棄養寵物,更不要隨意放生物來種,讓生態回到原本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