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數量仍偏多 不排除隨氣流帶入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大家還記得會損害農作物的害蟲「秋行軍蟲」嗎?秋行軍蟲自去(108)年6月入侵台灣後,短時間內就迅速遍布全台,雖然已有強制投藥防治,但近期農委會防檢局根據秋行軍蟲的費洛蒙誘蟲器監測結果,發現成蟲數量仍偏高,推測秋行軍蟲除了已在本土立足繁衍外,也不排除仍有隨氣流帶入境外蟲體。
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列為全球預警重要農業害蟲的秋行軍蟲,根據以往早入侵地區的資料顯示,秋行軍蟲主要為害玉米、水稻、高粱、棉花、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等經濟作物,甚至也可能出現在非農地的區域,然而台灣自去年6月在苗栗縣飛牛牧場發現首例後,短短3個月的時間就已遍布全台,包括玉米、高粱及百慕達草都有遭入侵的紀錄。
雖然目前都已實施噴藥措施,但防檢局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昨(4)日表示,根據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蟲器監測結果顯示,去年年底至今,全台高風險寄主作物產區所誘捕到的雄成蟲數仍偏高,推測秋行軍蟲除了已在本土立足繁衍外,也不排除隨著氣流帶入的境外蟲體。
應變小組指出,屬於夜蛾類害蟲的秋行軍蟲,雖然好發於氣候乾熱的秋季,但近年全球氣候暖化,全台冬季降雨量少且常見暖冬,今(109)年初甚至還出現近攝氏30度高溫,再加上秋行軍蟲產卵量大且幼蟲取食能力強,田間若有豐沛寄主作物,恐怕會造成嚴重損失。
應變小組強調,目前仍處於秋行軍蟲緊急防疫第二階段,發生疫情田區須依緊急防治作業手冊進行強制施藥,以控制疫情發生,作物收成後,田區應做好翻犁、淹水或曝曬動作,清除田區殘株及土壤內殘存蟲體與蟲蛹,勿放任滋生蟲源,影響整體防疫工作。
同時應變小組也提醒,過去國內雖僅有玉米、高粱及百慕達草等3種寄主植物紀錄,但依國際文獻報告,秋行軍蟲的寄主範圍廣泛,可危害超過350種植物,農民應加強田間巡查,即早發現,才能即早防治,並選用政府公告緊急防治藥劑且正確施用,可確保農作物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