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未被列為家禽 農委會積極規劃納入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台灣鵪鶉蛋產業極具特色,不論是夜市常見的烤鳥蛋攤販、餐廳的佛跳牆料理,都是來自台灣中南部的鵪鶉場,但其實台灣的鵪鶉並不像雞、鴨等其他種禽類,被農委會列為《畜牧法》指定的家禽,鵪鶉養殖業者不僅不用申請登記整,也無法取得產銷資訊、蛋品CAS認證,對此農委會已召開專家會議討論,預計兩年內就會納管。

去(108)年8月底,嘉義縣溪口鄉一處鵪鶉場爆發全台首例鵪鶉場感染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當時為了防止疫情擴情,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一共撲殺了場內多達4.6萬隻鵪鶉,由於鵪鶉並未被列為家禽,因此業者通報感染禽流感,無法獲得撲殺補助,對此農委會防檢局為了補漏,去年9月19日就公告指定鵪鶉列入《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有通報及撲殺的標準作業程序,也可領補助,但至今仍未列入《畜牧法》所規範的家禽。
農委會表示,雖然鵪鶉尚未納入《畜牧法》中指定的家禽,但都有掌握各縣市飼養情形,目前國內鵪鶉產地大多集中在彰化縣、嘉義縣、臺南市及屏東縣,9成以上為產蛋用鵪鶉,僅有少數專門飼養肉用鵪鶉,而根據去(108)年畜禽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全台鵪鶉場共有61場,在養量約232萬隻。
另外,自105年起農委會就有委託東海大學進行產業調查與飼養管理之研究,透過調整飼料配方來改善鵪鶉之生產效率,以及降低廢棄物之氨氣與臭味,同時為了避免鵪鶉場成為禽流感防疫漏洞,防檢局每年委託嘉義大學進行鵪鶉禽流感監測,並積極宣導業者防疫觀念及早通報及防範。

農委會也強調,將鵪鶉納管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貿然修法容易導致產業受影響,因此目前已先指定鵪鶉為《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所稱的動物,並訂有撲殺補償相關作業規範,各項防疫處置措施均比照雞、鴨和鵝的方式積極處理。另外去年12月也已召開全國家禽政策會議,與各縣市政府取得分階段將鵪鶉納入畜牧法指定家禽共識,正積極規畫於110年底前完成公告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