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東沙島原生種! 大量老鼠影響生態

記者 姚崇仁/報導

位於南海北端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不只有著珍貴的珊瑚礁,島上的生態也相當豐富,去(108)年7月還傳出島上睽違4年再度有海龜上岸產卵的消息,然而東沙島近日卻出現大量不屬於島上原生種的老鼠,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對此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大學團隊合作執行滅鼠計畫,希望恢復生態環境。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有大量老鼠橫行,破壞了生態平衡。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座落於南海的北端,面積約500平方公里,廣大的珊瑚礁體蘊育著豐富的海洋生態,而在環礁上的東沙島,面積僅1.79平方公里,島上只駐有100多名海巡署官兵,但近幾年駐島人員卻發現到島上有為數眾多的老鼠,由於老鼠並非原生於東沙島,研判是跟著人員及物資的船運輸上島的外來種,再加上豐富的食物資源與棲息空間,使得牠們大量繁殖增加

海管處表示,根據Nature自然期刊2018年的研究指出,人為引入的老鼠,因取食島嶼上原生的生物,改變了自然的營養循環,不僅干擾陸域生態,也會影響島嶼周邊海域藻類及魚類的生長,破壞珊瑚礁生態系健康,因此判斷東沙島上大量的老鼠,會破壞食物鏈與生態平衡,對島嶼及環礁生態很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

因此,為了有效控制東沙島上老鼠的數量,海管處自去(108)年12月開始與國立中山大學提出環保滅鼠計畫,邀請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東南沙分署、大氣海洋局、空軍439聯隊等各駐島單位共同參與,而這次的滅鼠計畫,主要從源頭斷絕老鼠食物來源,進行廚餘封桶管理,配合捕鼠籠佈放捕捉,提升捕鼠成功率。

另外,一般常用的滅鼠餌劑因含有抗凝血劑毒餌,藉由食物鏈中的毒物累積傳遞,對水、陸域環境及其他生物往往造成危害,因此中山大學特別研發新式誘食餌劑,以天然的玉米芯粉混合花生粉或花生醬製作,利用玉米芯粉大量吸水及老鼠腸道無法消化纖維素的特性,使服下餌劑的老鼠脫水致命,不僅滅鼠效果良好,還可以降低對生態系的影響。

由玉米芯粉製作而成的新式餌劑,降低對生態系影響。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海管處表示,滅鼠行動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已捕捉到721隻老鼠,未來將持續增加籠具及餌劑佈放,加強滅鼠效果,希望可以有效減少東沙島上老鼠數量,減輕老鼠對環境造成的干擾與危害,恢復陸域及島周邊生態環境平衡,保護珊瑚礁生態系。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