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的家與德元埤 適合規畫半日遊

記者高維奇/報導

牛從早役用到現在提供肉品、奶製品,是普遍飼養的家畜動物,台灣農村的役牛大都已退休,很少有機會看到水牛。台南市政府轄管的「老牛的家」,是一處退役老耕牛的安養中心,可以近距離觀看水牛,了解其習性,是一處很特別的戶外教室。

「老牛的家」可以近距離觀看水牛。高維奇/攝

農耕機械化後,耕牛數目銳減,少數老農的牛已不再耕作,農民捨不得賣掉牠們被屠宰,又缺乏體力繼續照顧老牛,因此台南市政府幾年前在柳營區德元埤成立「老牛之家」,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安全又舒適的環境,以尊敬長者的那份心意照顧辛苦一輩子的老耕牛。

「老牛的家」可供民眾瞭解台灣早期農民與牛隻一同耕種的文史。高維奇/攝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表示,「老牛的家」目前共收養6頭牛,除了建立牛舍供老牛休養,還有兩處水池可讓牛隻泡水消暑;另展覽室陳列許多臺灣早期的農具,在現代自動化及智慧化機器的科技農業畜牧社會中,可供民眾瞭解台灣早期農民與牛隻一同耕種的文史,現場會隨時有導覽人員。

老牛的家有辦理老牛認養活動,以表達對老牛感恩之意,使老牛老有所終,兼有教育意義。台南市長黃偉哲歡迎全國民眾利用放假期間到「老牛的家」走走看看,結合鄰近的德元埤荷蘭村景點,很適合規畫親子半日遊。「老牛的家」位在台南市柳營區神農里新厝102號,緊鄰德元埤荷蘭村,開放時間為上午8點至下午5點,全年無休。

台灣的耕牛有黃牛及水牛,台灣本來只有黃牛,漢人來台後從華南一帶引進水牛,荷據時期已開始,鄭成功時代,為了鼓勵漢人到台灣開墾,引進更多的水牛耕田。雖然耕牛數目已非常少,但仍有耕耘機難以到達的山坡地仍使用耕牛,所不同的是,耕牛並非農民所養,而是代耕業者以小卡車載牛為農民耕田,耕牛不必像過去必須走路到田間工作。

代耕業者以小卡車載水牛到農村為農民耕田。高維奇/攝

小學生參觀老牛的家,會問很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水牛喜歡泡水,甚至在泥中打滾全身塗滿泥巴?那是因為水牛怕熱,牠的汗腺數遠少於黃牛,因此習慣泡水降溫,在烈日下工作一段時間後,主人就會牽到農田排水渠道或水塘泡水,因此不方便泡水的地方就不太適合養水牛。還有很多與牛相關的問題,都可以在老牛的家得到解答。

水牛喜歡泡水,甚至在泥中打滾全身塗滿泥巴。高維奇/攝

珊瑚狀的埤塘、靜謐的水道、匍匐展開的綠地,塑造德元埤樸實的田園景觀,拱橋、穀倉建築、渡船頭及矗立在河岸旁的荷蘭風車,讓人彷彿身處荷蘭,走著逛著還會遇到放大的巨型木鞋及鬱金香,處處都吸引著遊客按下快門。 近年露營成為許多人的主要休閒,優美的景致讓荷蘭村的露營區總是一位難求,營帳的燈火點亮了露營區的林間,家庭野餐烤肉的香味也飄散其中。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