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展現成果 IUCN調整10物種保育等級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上(12)月10日,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最新的紅色名錄,更新了8,225種動物的族群評估,大部分都是物種野外族群狀況日趨危急而將保育等級提升的噩耗。不過IUCN也指出,新名錄中有10種物種的狀況是好轉的,包括曾被宣告野外滅絕的關島秧雞,而讓這些動物野外族群獲得改善的關鍵在於圈養繁殖以及對野生族群的精心管理;但專家也指出,並非每種物種都能順利被挽回,保育的首要任務還是保護棲息地,以防止物種減少或滅絕。

關島秧雞曾被宣告野外滅絕,如今野外已有族群,保育等級則被歸為極度滅絕。圖片來源:Dick Daniels

在IUCN最新的紅色名錄,將10種物種的保育等級調降,其中包括關島秧雞(Hypotaenidia owstoni、迴聲鸚鵡(Psittacula eques)、黑頂綠鵙(Vireo atricapilla)、深藍色林鶯(Cerulean warble)……等8種鳥類,以及突吻麥鱈鱸(Maccullochella macquariensis)、佩德南乳魚(Galaxias pedderensis)2種淡水魚類。在這10個振奮人心的名錄中,關島秧雞特別引人注目,因為牠們的野外族群曾在1987年宣告滅絕,如今已被重新歸為「極度滅絕」。

1987年,最後一隻野生的關島秧雞被入侵種棕樹蛇殺死,而牠們族群起死回生的關鍵之一在於1984年展開的圈養繁殖計畫,經過數十年的圈養繁殖,科學家在2011年野放了16隻關島秧雞在關島的科克斯群島上,並於次年再度野放10隻個體,而野放的個體也被觀察到繁殖行為,根據最新的評估報告,關島秧雞已可見於科克斯群島全島,因此科學家認為關島秧雞的數量正在增加,不過由於科克斯群島的面積很小,所以就算關島秧雞數量增加,族群仍然非常小。

雖然關島秧雞重回野外是令人興奮的消息,但牠們的危機還未完全解除,保育等級仍是十分嚴峻的「極度滅絕」,牠們的棲地仍存在威脅,包括棕樹蛇與野貓等外來種,其中野貓更是先前野放關島秧雞的失敗原因;除此之外,非法焚燒甚至颱風都有可能影響到牠們的生存。

關島秧雞雛鳥。圖片來源:Jim and Pam Jenkins, FONZ Photo Club

關島秧雞曾被宣告野外滅絕,如今野外已有族群,保育等級則被歸為極度滅絕。圖片來源:Josh More

除了關島秧雞,迴聲鸚鵡也是圈養繁殖的成功案例。圖片來源:Josh Noseworthy

除了關島秧雞,迴聲鸚鵡也是圈養繁殖的成功案例。迴聲鸚鵡是東非國家模里西斯的特有種鳥類,自1988年進入紅色名錄,並於1994年被歸為「極度瀕危」,但隨著圈養繁殖計畫順利進行,2007年牠們被降級為「瀕臨滅絕」,並在2019年的最新名錄中列為「易危」,目前野外已知的迴聲鸚鵡超過750隻,且有至少450隻成熟個體

跟關島秧雞一樣,迴聲鸚鵡的保育成果並非一蹴可幾的,牠的保育行動早在1973年就展開了,科學家對野生種群與圈養族群皆有非常縝密的管理計畫;在棲地管理方面,迴聲鸚鵡的生存危機包括棲地破壞與減少、食物短缺等,因此修復森林也是重要的保育行動之一。

迴聲鸚鵡是東非國家模里西斯的特有種鳥類,牠的保育行動自1973年展開,讓牠從極度瀕危降到易危物種。圖片來源:Michael Hanselmann

這10個物種的復育成果讓生物多樣性的改善展現曙光,但其實這波更新名錄帶來了更多壞消息,例如馬氏樹獵雀(Cichlocolaptes mazarbarnetti),毛島蜜雀(Melamprosops phaeosoma)和諾氏拾葉雀 (Philydor novaesi)等三種鳥類被宣告滅絕,而金剛鸚鵡(Cyanopsitta spixii)則被歸為「野外滅絕」。正如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Ian Burfield博士所說,並非每種生物都能從消失的邊緣救回來,尤其是自然棲地已被破壞的物種,因此,保育的首要任務還是保護棲地,以防止物種減少或滅絕

IUCN代理總幹事Grethel Aguilar博士表示,這10種生物的案例為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帶來一線生機,但氣候變遷正在加劇物種面臨的多重威脅,人們需要採取緊急果斷的行動來遏制危機。倫敦動物學會Andrew Terry博士也指出,在超過3萬種面臨絕種威脅的動物中,僅有10個成功的案例遠遠不夠,且保育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跨學科的長期合作與資金投入,Andrew Terry也呼籲世界各國的人們都能為自己國家的特有種或瀕危物種努力,一起為更多人與生物帶來希望。

毛島蜜雀被宣告滅絕。圖片來源:Paul E. Baker,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