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滯洪池 兼具防洪與生態景觀
記者高維奇/報導
市區防洪與綠地遊憩空間是市民關注的議題,廣設滯洪池能有效防洪,營造生態環境,吸引野生動物棲息,提供市民休憩的空間,是一舉多贏的公共建設。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豪大雨時常發生,既有的排水功能一時難以負荷造成淹水,民怨也讓治水淪為口水戰。事實證明,滯洪池是有效解決強降雨的設施,以台南科學園區為例,過去是台糖農場,地勢低窪,開發時除填土墊高外,園區也廣設滯洪池,一舉解決防洪問題,而滯洪池形成生態體系,吸引野鳥覓食棲息,也成為休憩空間。
目前各公共建設包括故宮南部分院、台灣歷史博物館、衛武營都會公園、台南都會公園等都興建滯洪池,經驗證實都達到防洪功能。名義上是滯洪池,對民眾而言是不折不扣的生態景觀池,例如衛武營都會公園的滯洪池達4公頃,是難得的都市綠洲,有乾淨的水又有人類餵養豐富的食物,聚集眾多水鳥。
位於台南市的台灣歷史博物館,有大批綠頭鴨棲息,常會上岸遊蕩,就有民眾餵養,久而成為民眾到此一遊的熱門活動,對兒童來說,沒什麼比餵食湖中的水鳥、魚、烏龜更有趣的事了。
早年政府想在社區的公園興建滯洪池,常會遭到居民反對,認為會吸引小孩玩水造成危險,現在觀念改變,萬事莫如防洪急。台南市永康區的西灣滯洪池就是在公園用地興建,日前完工啟用,總滯洪體積可達37534立方公尺,預估削減的洪峰量為每秒5.3立方公尺,有效減輕大灣及崑山抽水站的負擔,改善永康區及崑山一帶淹水情形。除水池,園區並設計相關綠美化工程,包含街角廣場、步道、安全欄杆、休憩座椅及階梯座椅等,供民眾休閒使用,對當地景觀更是加分的效果。
台南市長黃偉哲說,滯洪池不但有防洪的功能,其周邊綠化的景緻也提供市民一處休憩的空間。市府逐步落實治水計畫,期許未來南市再增闢多功能的公園滯洪池,打造治水也親水的都市環境。
嘉義縣布袋鎮新塭地區原本容易淹水,水利署第五河川局利用廢鹽灘改闢2座大型滯洪池,其中嘉163線道路以南的滯洪池面積42公頃、北側34公頃,兩座滯洪池下方增設箱涵可連接互通,合計蓄水量300萬噸。滯洪池興建排水護岸、水門、設置抽水站設施,兼顧道路及水岸環境營造,完工後有效解決社區淹水問題。
公園具有綠化空間、潔淨空氣及市民休憩功能,但多數早期興建的公園生態程度普遍不足,包括公園綠地硬鋪面過多、樹木過度修剪、土壤因踐踏過度等,造成生物難以棲息。專家認為要強化公園生態程度,就是規畫興建滯洪池,兼具防洪與生態景觀功能。